中国服装行业自改革开放开始,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就成为了世界制衣中心。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的上升,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开始考虑在内地投资。
与香港只有一海之隔的深圳,就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1994年,李先生踹着兜里的5000块买了20多台二手的缝纫机,开始了他的创业。
客户主要是一些香港和国外的小公司,他们需要生产一些衣服,并提供款式和面料。
李先生只要按照他们的要求,到期准时交货就可以了。
这种生产方式也叫做“来料加工”。
当时的中国的服装行业,主要沿用香港的模式,流水线工作法和没日没夜的加班,一直深受人们诟病。
在生产旺季的时候,为了赶订单,工人们要加工加点,工作12个小时。
而在淡季时,工人们却又无事可做。
可以说,服装行业是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
当工人们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时,往往会另谋出路。
除了季节性和流动性之外,服装行业还面临着成本大,利润低的情况。
以前工人的工资是1000来块,而现在没有五六千,都很难找到一个熟练的车位。
而服装公司也想尽办法让工厂赚不到钱。
尤其在淡季的时候,为了抢到一个订单,不同的工厂间往往会争相压低价格。
在加工中,如果出现材料的损耗或没有按照时间交货,工厂往往还要承担相应的损失。
中国的服装行业存在什么问题?
重资产,营运成本高以及没有定价权是中国服装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
像李先生的工厂,进入的门槛很低,但是退出的门槛又很高。同质化的服务和激烈的竞争,意味着没有护城河,利润趋向于零。
若想破局,势必要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毕竟只有让自己变强,一家公司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