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人都有「受虐」潜质,你也不例外

人人都有「受虐」潜质,你也不例外

作者: 安忻睡眠门诊 | 来源:发表于2022-09-28 10:00 被阅读0次

    提到受虐,也许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性受虐」,它通常不被主流所接受,表现出隐匿性。

    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其他层面的「自我虐待」现象时时发生。「自虐,并不小众。

    难道真有人喜欢「虐」自己?不要疑惑,你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员。

    受虐通常有两个发展方向——精神受虐和身体受虐,两者相互关联。

    受虐倾向都体现了对需求的不满足。

    区别在于,身体受虐获得的满足与快感是直接的、外显的,而精神心理的受虐所收获的快感则隐忍的多,所表达的需求往往内敛,有时自己也无法感觉到。

    比如说:

    孩子学习压力这么大,我也应该一起痛苦

    父母不关心我,我要逃学、自虐来惩罚他们

    伴侣总是对我冷暴力,我就是这么凄惨

    无论是自我折磨,还是假以他人之手来「贬低」、「贬损」和「试图失去一些东西」,这些表现背后可能是道德束缚、是情绪波动,但更多源于价值感。

    有人认为受虐是补偿心理在作祟——

    当身心受到伤害的时候,为了缓解痛苦,大脑会释放出一些内啡肽,这是一种自然的防御机制。众所周知,内啡肽会带来一定的愉悦感,所以对某些人而言,想要获得内啡肽带来的甜蜜,自我伤害就成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有时,自虐并不是绝对有害无益——

    运动明明会肌肉酸痛,但是运动后会心情舒畅

    吃辣让人痛苦,也让人欲罢不能

    观看悲剧、恐怖片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这些「痛并快乐着」的体验让生活更加精彩。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习惯性的自虐通常只会带来痛苦和伤害。

    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是自虐型人格障碍的别称,这种说法更能体现当事人的低价值感。

    受虐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没有人天生就喜欢伤害自己。

    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痛苦的感觉阈值逐步升高,在内啡肽的作用下,从每一次的痛苦中得到一点点甜头聊以慰籍。

    内啡肽被称为「内源性吗啡」,与吗啡成瘾相似,受虐也会成瘾。

    如同上文所说,适度的自我折磨不是百害无一利,轻度的「性虐待」也可称为「闺中乐事」。

    但是,当一个念头或者行为,让人感到痛苦且无法摆脱,就一定要停下来思考: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如今,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已经不被使用,它最后一次出现在DSM III-TR呈现出如下描述: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受虐」,在临床工作中,受虐、自虐、自伤等行为,经常出现在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病患的症状群中。

    尽管「受虐」可能不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但作为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我们不但要重视,还应加以干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受虐狂将死亡愿望(死本能)指向自我,而施虐狂将死本能指向别人,因此,他认为施虐狂常常是伪装的受虐狂(1922年)。

    受虐者有可能会黑化为施虐者吗?

    尽管目前并无佐证,但根据生活经验,长期的「受虐倾向」必然会对周遭造成一定影响。

    扶弟魔姐姐与家人断绝关系

    一直被欺负的大学生,向同窗举起屠刀

    被父母掌控多年的孩子决绝的离开家庭

    受虐源于需求的不满足,而施虐则可能源于受虐所造成的身心缺憾。

    归根结底,维持平衡是我们朴素的本能,无论是内心世界的平衡,还是外在世界、生活关系的平衡。

    某种程度而言,受虐与施虐都是强迫性的思维和习惯,此时寻求专业的帮助能让你走出困境的能力变强,信心也更坚定。

    当然,在专业的医生和心理治疗师诊疗过程中,你的隐私也会受到绝对的保护。

    因此敞开心扉,尝试坦诚面对自己,你会发现,想要获取快乐和被爱,竟还有许多其他方式。

    责任编辑:刘岩

    插画:李大姑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人都有「受虐」潜质,你也不例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ah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