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说:
《幼学琼林》里有句话,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还有句话叫“虽曰安宁之日,不如友生;岂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人世间,兄弟相亲相爱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耳熟能详的“难兄难弟”。但兄弟相争以至于手足相残亦同样数不胜数,如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如曹植与曹丕这样的,在家天下里再常见不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即便是在今天,为了争家产而兄弟倾轧也是屡见不鲜。虽然我能理解这些现象和这些人的心态,但我也不能理解这些人的行为心态。天道之下,皆为蝼蚁,得失来去,真的比亲情和真情重要吗?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于河,不过满腹。人拥有再多,也不过是吃饱肚子,睡一张床,住一间房。不清不白得来的东西,再多也换不来心安。虽多,亦有何用?人生这趟旅途是单程票,天地赋予人形体,大道赋予人生命,它应该有一些别的事可以做——至少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不是在永无休止的资源掠夺中沉沦,一代人接一代人。
生命它本身独立于生命,套上了文明的枷锁以后,就等于画个圈圈锁住了蚂蚁,一生就在这个圈子里打转,看不穿,也走不出来。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持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人,可能会特别讨厌这句话,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是违反人性的。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文明不断发展社会的人,有自身的矜持,这被称为原则。在原则和道德一并沦丧的今天,提到原则,不知有几个人能昂首挺胸,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你能够吗?因为不能,所以兄弟阋墙。如果你能,说明你是接受了文明社会的发展性,不是一个纯粹的人性论者。
人这一生,九成以上的烦恼都来自于不知足。人不知足,就会想方设法达成所愿。一个实现又有更大的一个,一个接一个,欲望永无满足时。积压到一个极致,便会铤而走险,便会无所不用其极。手足相残不算什么大事,连自己都可以出卖的人,又岂在乎亲情、友情?
人的一生有至少五成的烦恼,是不会处理那些不合理的欲望和要求。对于被干扰一方,或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一步步退让,以至于不可收拾。对于干扰一方,则是在一次次的突破中迷失了自我,一心盯着目标忘乎所以前进,最终不管能否达成所愿,终归是陷了进去,有了磨不去的污点。曹丕逼曹植,他没有后悔过吗?有的。不然就不会将枕头送给他了。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老聃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乐,知止无忧。君子与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则四海之内皆兄弟。
注:
《七步诗》,曹植所作,略存在争议,或因版本文风。沈德潜说:贵在质朴。这很好总结了这首诗的特征,蓬歌也没有更多话要说。“萁在釜中燃”现在的人多作“釜下”,这么写的人估计是没用过煤炉子和三角炉,家庭环境应该很不错。至于音韵平仄问题,古今差异较大,这首诗押的都是入声韵,a韵,就不再一一标注。
摘录一首诗佐读:
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注:“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兄弟睨于墙,外御其务”两句,即是人之本性,亦源于亲疏。但也不能绝对,就像画圈圈不能真的困住蚂蚁一样,有时候血亲也会伙同外人来谋害你。所以呀,祖宗之法不足贵,唯真情永不相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