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依我之见
我和太极系列 初识太极

我和太极系列 初识太极

作者: 远影 | 来源:发表于2016-06-25 15:56 被阅读266次

    2014年6月开始接触太极拳,是因为身体原因。由于工作压力过大,且没日没夜失眠健忘,心慌气短,身体几乎是垮了。于是遍寻高手,终于找到了彭老师。身为国际太极裁判员的彭老师被大家称为“太极达人”,不但自己功夫了得,还为人热心,因材施教,沌口太极队(大都是六、七十岁的叔叔,阿姨们)在她的带领下多次获得香港国际太极比赛一等奖。(后附彭老师一篇报道)

    2016年香港国际太极拳比赛  沌口队十几枚金牌在手!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虽然拜了名师,由于工作和我自身懒惰的原因,第一年里各种缺席,出席天数总计不足一个月,所以不见进展。

    2015年的高温假前,老师又收了两个50多岁的弟子,一个是有十几年外家拳根底的老向,另一个是十分勤勉努力,又有悟性的老王。这两位都是极认真且有毅力的人,严寒酷暑每日必到。更可贵的是,他们严以律己,更严以律人,对我这个懒师姐的经常缺席,喊打喊罚,电话,微信,短信,打油诗一股脑的都用上,才让我这“偶尔出席”变成了“经常练习”。

    因此我认为,学习太极拳,其他不论,首先就是要过懒惰关。其实通过练习,自己还是深有体会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确有道理。八到十月份,我几乎每天都去打上几遍,身正,沉肩坠肘、松胯圆档,一点点地进步,收获很大。但是练习一旦中断,很多感觉就要从头练起,正所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彭老师打太极拳20年,一套老架她至少打了两万遍。有人心急,一开始接触太极拳,就想知道什么是缠丝劲?气如何行?意如何走?其实太极没有捷径,“拳打”千遍,其义自现,没有千万遍的锤炼,读再多的心法也是枉然。当然一味的“蛮打”也不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太极拳的学习中,也是十分恰当。练习和思考参悟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相互印证,方可进步,不可偏废一方。

    彭老师二十年来,一套打了几万遍的老架仍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她的拳路又有改进。因此,尽管我练习太极拳时日尚浅,但也有很多收获。太极之所以吸引人,可以让人学一辈子,就是因为即便是打同一套拳,它每一遍都有不同,层层递进,学无止境。

    1、乱动。

    一开始由于我跳过舞蹈,练过瑜伽,柔韧性和协调性还可以,但也因此过于灵活,又读了太极相关书籍,转跨,缠丝,一知半解,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一通乱扭,按老师的说法“全身都扭散了”。

    2、僵硬。

    对于初学者来说,身体是不能乱动的,尤其是手。太极的力来自于胯,胯带动腰,腰带动腿和臂,再传至手和脚。这当然是很粗略的描述,据说真正的太极高手,意动,气走,肩带肘,肘带掌,掌带指,可以看到每节手指的精微运动,节节贯通,如和风摆柳。于是,为了减少多余的动作,让身体中正,胯和上半身同向,我开始约束自己的上身和手,因为凡是上身自动去做的动作大多是错的。这样一来,又矫枉过正,过于僵硬,不够放松。硬着头皮,如机器人般打了一阵儿拳之后,突然某日,我有了“沉肩坠肘”的感觉,肩松下来,手臂重重的,掌根似有牵连之意。老师说我确有进步,不禁大喜过望,又过了一关。

    3、放松。

    太极讲“神意内含以存静养”,里面忙乎外面平静。因此“松”是第一要诀。胯松,肘松,肩松,膝盖松,甚至五脏六腑,哪里要放松,不能僵硬,随其自然地运动,站桩可以很好地帮助找到“松”的感觉。可惜我很懒,每天六点爬起来已经决绝如勇士了,遇到天气雾霾或大雨还要纠结良久。早上匆匆忙忙打一遍拳,最多只能站十几分钟桩,因此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松”的感觉。只有放松,打起拳来才能大腿不累,喉头不干,口舌生津,气血运行顺畅,有益健康。否则,肌肉僵硬,气滞凝结,对身体是有害的。发力的动作,如果没有松下来,就无法爆发出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因此松,是打好太极拳的基础。我目前只是体会到了一点点“松”的妙处,要想真正做到,尚需时日。

    能遇见彭老师这样有实力,有方法的老师教导,又遇见秦老师、金师姐等一群热爱太极,热爱生活的同行者,何其幸也!太极学习就像登山,一重高度,一重风景, “知行合一”就是的攀登的石阶,希望我们可以一路相伴,走得更远。

    附 彭老师报道两篇:

     彭福珍:年过花甲的太极达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8日22:36  长江商报

      沌口“敌后武工队”扬名国际武术节

      现在外国人学太极拳,不知有多聪明,只学我们的精华部分。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学太极拳,不像我们国内年轻人那样,认为这只是中老年人的健身项目。”

      ——彭福珍谈香港参赛的感触

      一杆枪,一辆自行车,神出鬼没,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中抗日队员令我们津津乐道。如今,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体育中心附近,一群平均年龄60岁的老顽童们,也被笑称为“敌后武工队”——每天清晨,他们背着“刀枪”,提着收音机,三三两两从各个方向骑着自行车直奔体育中心。不过,他们可不是去打仗,而是打太极。

      这个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下、于2009年刚成立的中老年艺术团,来头可不小,成立不到一年,就在本月12日于香港举办的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勇夺武当太极集体项目冠军。今年60岁的彭福珍,“敌后武工队”的灵魂人物,正是她一招一式教导这个业余的太极民间团队,最终走出武汉并力压众多外国选手夺冠。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付恺

      痴

      “三番拜师”甩掉一身伤病

      初见彭福珍,第一印象便是年轻,有精神,丝毫不像年过花甲。来到其家中,彭福珍的老伴“反客为主”,滔滔不绝地谈着妻子当年学太极的一幕幕,反而故事主人公,安静地听着,微笑着。

      在他们的书房内,书柜上摆满了各种获奖证书和奖杯。不过这位屡获殊荣的太极大师,并非专业班子出身。1998年,在武汉制药厂埋头苦干了31年后,彭福珍因为严重颈椎病等一系列伤病,不得不提前内退。回忆起那段时间,身体钻心的痛让她依旧心有余悸。但是彭福珍对生活充满了期望,内退回家第二天,便跑到家附近的“汉水公园”,寻找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最终,太极拳的神韵和调理作用,让她为之着迷。

      彭福珍将当时公园内打太极拳最好的贺师傅请到家认真拜师后,便从最基本开始,连续三个月每天练习一小时站桩,即便站得双腿红肿、老伴直叫心疼,她也是咬一咬牙忍痛挺过去。短短一年时间,彭福珍就把24式太极拳打得风生水起。贺师傅也不得不直言:“不比我差,想提高得找别人了。”

      随后,彭福珍在洪山广场,巧遇一位居住在华师的杨式拳高手,随之每天晚上从汉阳郭茨口挤公交,行程三四十里后跟着老师学拳。风雨无阻坚持学习半年之后,她又打听到古田二路刘良才师傅是陈氏拳高手,便四处托人打听,最终慕名找到后者。

      不过,刘师傅一开始就给彭福珍泼了冷水:“教的学生都是年轻人,你这样年龄的不教。”彭福珍不服输,当场打了一套太极拳,结果令前者大跌眼镜,很快就答应收这位基础很扎实的高龄学徒。经过数年咬牙忍痛学习,彭福珍成功甩掉一身伤病,成为一位太极拳达人。

      乐

      “活雷锋”引来众多外国友人

      多年打太极拳的经历,让彭福珍愈发认识到学无止境,这也是她随后常常自费到全国各地参加太极拳活动的动力所在。彭福珍在2001年参加了鄂东南五市第二届太极拳剑舞赛。这是她首次参加类似比赛,结果抱着学习想法的她,竟然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拳械项的第二名。从此,荣誉便来得一发不可收拾。

      2002年,彭福珍一家搬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后,结识了一群同她一样热爱太极拳的朋友。在这里,她不仅是义务教大家太极拳的老师,也是大家茶余饭后闲聊家常的知心朋友。由于彭福珍太极教得好,而且不收一分钱,在沌口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这里来了一个教太极的“活雷锋”,而当初跟随学拳的队伍也由四五位,猛增到四五十。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健身场地,彭福珍东奔西走终于打听到体育中心免费向群众开放健身场地的消息。随之壮观的景象出现了——每天清晨,彭福珍和她的太极拳爱好者们,齐唰唰地随风轻舞。甚至有的人,特意开车过来加入晨练大军。在这种态势下,难怪不到半年时间,当初数人的健身队伍,扩展到几十人再到几百人。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人比较多,在体育中心周围常常有慢跑健身的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的异国朋友。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下,这些老外也加入彭福珍的队伍中,有板有眼地跟着打拳。“呵呵,他们学得很努力,不过,现在都回国了。”谈起自己曾经的外国学徒,彭福珍笑着说道。

      忧

      “最佳教练”忧心国内现状

      本月12日,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开幕,彭福珍首次作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老年艺术团的随队教练出征,便带领她的队伍夺得金牌,首次以教练身份参赛便获得最佳教练员称号。彭福珍还在这次武术节中首次以随队裁判身份执法,并得到组委会颁奖谢意。要知道,这次比赛有28个国家和地区、689支代表队、6800多名运动员、100多名裁判参加。

      至此,自2008年参加国际武术节以来,彭福珍已经获得3金3银的佳绩。但是这次香港行,她却有点担忧。“现在境外打太极的,基本是青少年和中年人居多。而且他们都贼聪明,学太极拳都是学精华,都是专业路线。”彭福珍感叹道:“而我们现在的太极拳,一般年轻人都觉得是中老年人才学的。”

      不要说彭福珍操心太多了,她就是个一心一意服务于太极的人。这次国际武术节,她还担任了裁判一职,“这次当裁判,比以前以队员身份参赛累多了,”彭福珍说道,“要给境外选手打分,尺度得把握好,而且比赛仅3天,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11点,我们当裁判的难得有休息时间。”何况,彭福珍还要兼顾自己队伍的比赛规划。

      “比赛中有个2岁半的太极神童,也是我们国内的,当场就颁奖给他了,”彭福珍激动地说道,“所以回来后,希望下一届武术节休息一次,等2012年了,到时带着我徒弟教出来的小徒弟们去参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和太极系列 初识太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da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