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猝死。
而站在这个话题的风口浪尖的上群体则大多是年轻人。
对于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无非是,过劳、熬夜、焦虑。
而年轻人过劳、熬夜、焦虑的最根本原因则在于:生活。
但有趣的是,尽管大家已经承担了过劳、熬夜、焦虑等代价,却仍然没有几个人真正拥有了生活。
甚至有很多人在工作多年后仍然不敢买上一杯星巴克。
因为,没存款。
一
存款
有数据称:
中国当下有5%的是富人,其名下资产约7000万,人均存款高达47万以上;而剩余95%人均银行存款只有2.4万左右。
拉开贫富差距的是,在富人之外的这95%群体中,还有近5.6亿人银行存款为零。
在这5.6亿人中,又有约92%的约5.1亿人表示入不敷出。
而入不敷出的这5.1亿人群,他们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房贷和基本生活开支上。
对于收入中下的人群而言,奢侈消费几乎不敢想,就连日常消费都已捉襟见肘。
据不完全统计:
2018年,国内居民存款余额72.44万亿元,按13.95亿总人口来计算,平均每人储蓄存款为约51931元。
如果一个家庭3个人,那么每个家庭的平均存款即为15万左,这是很乐观的平均算法。
可如果将那5%的富人资产摘除之后,普通人还剩下多少钱呢?
据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国人的纯收入增速与消费支出增速之间已经呈现背离状态。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很难再有剩余的钱去存入银行或者用于投资理财。
很多时候,要不要喝上一杯星巴克,并不仅仅取决于你今天能否支付一杯的价格。
而是取决于,你是否能够长期支付这杯咖啡的价格。
现在已经不是以物换物的年代,资产才是底气。
正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掏空了心力去敛财。
你想去存钱,却有人想要打你的歪主意。他们不仅不想你让你赚到钱,更也不想让你存到钱。
能存钱的钱的人都在千方百计让你去借钱。
二
消费
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无论收入高低的人群,普遍都存不了钱。
消费永远大于收入。
我们可以假设身处某一线城市,并且已经做到月薪过万,那我们的消费情况会如何?
01
房租水电
房租是在大城市里开销大头,按照一线城市的最低配置来算,普通合租房的月租也要1500,水、电、网、物业算200,总计1700元。
02
通信交通
如果按照每月22天的工作日计算,假设每天来回车费10块钱,则每月交通费用220元。
如果话费100元,那么通信交通共计320元
03
生活用品
个人洗护用品、生活用品,以及洗护开销等,按照300元每月计算。
04
一日三餐
假设早餐10块,午餐,晚餐各20,每天按照50元算,每月生活开销1500。
遇上跟朋友聚个餐,请个客至少200,买水果零食,也算200。
则每月生活费总共花费1900元。
05
添置衣物
衣物花销500,算最低配置。
06
娱乐消费
周末出去唱个歌、看场电影,或者偶尔来趟周边游,至少也需要500左右。
07
基本社交
同学朋友结婚、生娃、乔迁,几乎每月都在随份子,分子钱算300。
这一通支出下来之后,再减去个税和五险之后,那些每月的过万月薪还剩了多少呢?
更何况在这个波诡云谲的世道上,有太多人想靠着高端消费品来证明自己混的不差。
如果你还想给自己添置点看的过眼的配置,那点工资还能剩下什么?
曾经看过知乎网友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星巴克只卖昂贵的依云矿泉水,不卖其他廉价矿泉水?”
答案是:只有放一瓶那么贵的白开水在那,你才会心甘情愿买一杯价格比实际成本高出几倍的咖啡。
这就是衬托原理,星巴克咖啡靠同样昂贵的依云矿泉水衬托自己物有所值。
而我们也在靠无限的加班和高端消费品衬托自己混的不错。
但这个衬托原理,或许从一开始就是种营销手段罢了,消费时代,满大街最不缺的就是套路。
消费主义文化,才是当今最流行的文化。
三
怎么办?
为什么年轻人承担了焦虑、压力、过劳的重担,还承担着随时猝死的风险,却几乎没有一个人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
因为挣得多花的多。
从前人们讲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现在我们信奉,“能力越大,欲望越大”。
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永远高于自己的实力。
吃个饭,打卡一次网红店即可获取连吃十天泡面的机会;
不小心生个病,中产家庭回归赤贫时代。
买套房,一夜之间告别自由,余生和工资都要献给房贷。
我们只能哀叹:工资终于跑赢了通胀,却始终跑不赢物价。
月薪五千的想过万,月薪过万的想翻倍,年薪百万的想分红。
喝瑞兴的想换星巴克,喝星巴克的想开奔驰,开奔驰的想换保时捷。
攒的钱越来越少,想要的东西却一直在涨价。
可是,为什么不能停一停?
如果无论怎样熬夜、过劳、焦虑,都不能支撑自己巨大的消费欲望,那么,不如先放过自己。
或许等你开始正常下班、按时睡觉,周末也能轻轻松松出去跑个步的时候,你就不再需要那些无畏的消费了呢。
有时候,低欲望的人过的最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