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元月七号,我离开了工作快四年的客如云,有留恋,也有不舍,还有无奈。最终,我来到了海康交通大数据有限公司。
而这中间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在里面,最终选择海康,现在看来,还是很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 2018年是IT界比较艰辛的一年,很多互联网公司倒闭,一时间倒闭浪潮让圈内圈外的人都感觉到计算机行业也有起伏期,也有寒冬。
- 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积压和爆发,导致上东家也遇到资金瓶颈,在坚持了近3个月之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 临近年关,很多公司由于点人头等特殊原因,不再继续招聘。即使有一些企业仍然在招聘,很多是国企,但由于自身的发展和对国企的认知,还是选择非国企,大家都懂的。
- 海康威视的名气还是比较大的,在毕业之初的第二年,有幸参与海康卫视视频监控的接口对接,当时做的是C++开发的3D室内定位系统,在视频成像方面需要和海康硬件对接。他们的接口规范性、合理性和稳定性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因此记住了海康威视这家企业。
我很高兴,在公司工作3个多月之后转正,非常感谢公司的支持,也感谢同事们的帮助。
接下来,我说一下在公司这几个月,我主要的一些工作吧。
第一个月,参与的是放管服项目,主要介入的是驾考中的科目一、流程预警及机动车市场的功能。当时,才梳理并内部确定完机动车市场的功能,还未来得及实际的编码工作,就分派到斑马信用团队,那个时候对于这个产品的认知还比较浅显,甚至连产品的名字都还未确定下来。团队内对于package的名字都很犹豫,从最初的电子驾照,到后来的智慧出行,再到最终的定稿--斑马信用。从头到尾,我都见证过。这也给了我第一个认知。
1. 任何产品从雏形,到成型,再到上线,都将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
第二个月,在徐凯然同志由研发转为项目经理之后,我作为斑马信用项目组的第四个服务端开发,全面参与斑马信用。斑马信用的功能是很复杂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模块化和组件化设计,其二是基于跨地域、跨网络的混合云架构。为什么这么说呢?模块化和组件化,在很多产品和框架中都有体现,但是要在这一块做好,还是很困难的,可以说,好的架构都需要这样的思想。在以前的工作中,还未接触过像斑马信用这么复杂的网络环境,可能是个人的见识面还不够吧,跨网通信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做很多折中,也踩过很多坑。在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们还是将这些坑都跨过去了,虽然不知道后续还会不会有更多的坑。这给了我第二个认知。
2. 再复杂的事情,都可以使用一系列简单的过程来完成。
第三个月,是斑马信用成长和冲锋的最关键时期,团队内的人基本上都是晚上9点之后才下班,就是为了按时按质地将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职业人的职业素养吧。邦凯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事情,不管多困难,都需要做好。我们是成年人,需要对我们做的事情,乃至我们写的代码负责。期间,我也有对一些技术不太了解,我也会查资料,学习用法,了解原理,认识提升。所以说,人都不是完人,快学快用很重要,学以致用更重要。这期间,给了我第三个认知。
3. 努力和奋斗尽管让我们很累,但是谁说我们没有成长呢?
第四个月,在斑马信用经过第三个月的打磨之后,我么已经能看到一些实质的功能和交互了,这个时候更多的是跨网络的通信和功能的增强。期间,我们遇到最困难的问题在于专网数据出网的流程。这个流程往往要经过5-6个消息和通信的步骤。最终,我们采用了一个比较low,但实现起来最快,也是比较合理的一种解决方式,通过消息队列、定时器、同步机制和推送机制,我们完成了这一闭环。但是当再次回顾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一逻辑的代码复杂性,系统间的耦合性还是很高的,应该还有更好更优的改进方案。同时,我又一次回顾了斑马信用的整体结构及现有实现,和赵东、邦凯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了函待处理的近20个改进方向和改进功能点。最终,我比较清晰地知晓了第四个认知。
4. 软件产品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版本管理,需要迭代和更新,后一个版本一定比前一个版本更好。人也是这样,今天的我们比昨天的我们更好,明天的我们比今天的我们认知程度更高。
最后,我还是想说出我的心声,我很有幸参与斑马信用这个产品的全过程,期间有苦有甜,团队内有统一的认识。有困难我们一起克服,有成就我们一起分享。我们一起成长创造,我们一起努力奋斗,我们一起打拼打磨,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也将创造公司的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