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话说“礼仪”⑴

【国学】话说“礼仪”⑴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4-02-20 08:3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1.1 说文解字话礼仪⑴:“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张岂之先生、彭林教授等诸多学者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根于礼,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

    那么,如何理解礼仪的文化内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来认识中国的“礼”和“仪”。

    总体而言,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和关联度,因此,说文解字是追根溯源、了解一个概念的最好方式。

    上面这张图,展示了“礼”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一直到我们现在用的反写体、简写体的变化过程。在甲骨文中本体字也念作“礼”,它是一个象形文字。造字的本意是“击鼓献玉,敬奉神灵”。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一下“礼”字的构成(如上图),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是两串打着绳结的玉石,这个“绳结”也就是甲骨文中的“玉”字,意思就是,“用丝绳串起来的宝石”。由此可以看出,“玉”在古代是祭祀常用的一种礼器,后来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玉礼器。其下部也是一个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它念“壴”,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鼓”的本字。所以这个“壴”字的造字本意,就是“用牛皮蒙成的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脚架的大鼓”。现在这个字已经被“鼓”字给取而代之了。

    所以,根据“礼”的造字构成推断,其意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

    到了金文、篆文、隶书的时候,“礼”的字形发生了变化。

    变化之一,由字上部的“玉串”,下部是架鼓构成的金文,逐渐演变成了“上部是‘曲’,下部是‘豆’”。当然字义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曲”的本意是“甜酒”,这个意义,和我们常说的“金浆玉醴”的“醴”的意义,是一样的。而“豆”的本意,则是一个“装食物的高脚器皿,它也是一个象形字。后来,它也成为一种常用的青铜礼器。

    在“礼”的“玉”“鼓”的形象消失以后,取而代之的是“曲”和“豆”。祭祀玉石换成了美酒佳肴,大鼓换为食器、礼器。

    变化之二,是在金文、篆文和隶书中,在“礼”的左边加了偏旁“示”,从此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繁写体常用的“禮”字。

    加这个“示”的偏旁,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发现,在甲骨文中,“示”字旁有点像英文T。其意表为:上面的一横(或两横)代表“天、天宇”,而下边那一竖则是代表“上天向人间显示某种迹象”。由此推断,“示”字旁代表的是“天神以天像显露天意”。加了示字旁,就进一步突出强调了“礼”的祭拜含义。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以“示”字旁构成的汉字,有很多都和祭祀求福有关,如神、祖、社、祠、祈祷、福禄、福祉、祝福等等,都充分显示了“示字旁”的造字含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话说“礼仪”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du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