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听取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柏春庆老师的《指向素养导向教学下的文本解读》讲座,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柏老师理论联系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今后研究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
在这次学习中,柏老师给了我们深层的理论知识,她从2022新课标谈起,讲解新课标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强调语文教材里“双线——即单元主题与单元要素”的重要意义。特别说明教材的重要意义,它是落实立德树人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利用好教材,使教材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柏老师分析了要解读好教材,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因素:一是明晰语文课程内容,明确语文学科学什么、为什么学、在小学阶段要学到什么程度。力图把语文学科本质属性问题研究清楚,即在语文课上要学习哪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不然的话,语文教学的一切努力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削弱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二是建构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序列,体现训练的系统性,使教科书建设走上科学化道路。统编教科书依托语文要素,全面有序地对每个年级、学期、单元以及栏目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要学什么、怎么学做了具体的规划和安排,使之明晰化、具体化。三是双要素的整合,直接指向学生素养的发展,避免单纯突出一点。
柏老师强调:解读文本要高瞻远瞩,要多元切口去分析,比如:要整体把握教材体系、要具体解读单元内容、要系统构建教学框架。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所有单元导语都从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个方面列出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或者能力训练点,统筹规划目标训练序列,并分梯度编排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在单元内容组织上,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每个单元都贯穿"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单元的训练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增强了可操作性。将语文要素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注意避免概念化的讲解与机械训练,要关注要素,但不能只关注要素;要利用好课后思考练习题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清楚思考题并不是都对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的是对学生之前学过的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语言体系、文字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好语文要素在各年段、册次和单元之间的联系。老师们只有全面的、系统的把握整套教材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精准把握教材内容与各阶段的能力训练点,才能优化教材资源,使教材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为了使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大家,柏老师列举了大量的课例加以说明,比如,她拿《田忌赛马》一课为例,来讲解单篇课文解读的角度。1.表层解读:就是理解字面所写的,一看就能读懂的故事。2.里层解读:就是解读字面背后的含义,即文本隐含的"言外之意",这里面可以包含作者角度、时代角度、读者角度;情感角度、文化角度等,3.深层解读:就是文本体现的"表达艺术",即作者是怎么构思的?怎么遣词造句的?怎么表达的?等。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解读,然后对获取的信息通整、梳理,并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要求,以及本篇课文在整套教材中的所处的位置,然后筛选提取能助力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信息,来服务于教学。
总之,听柏春庆老师的讲座,就如同观一部统编教材解读的荧屏大片,大气磅礴又形象直观,使人涨知识,开眼界,增格局,明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