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会战是第一次正面较量,之前是防御败退。这次是要有结论,胜利或者失败。
战略背景和目标
长沙会战是武汉会战之后的主要战役,也是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战役。我们知道武汉会战后,日军在华中的主力只有11军,日本在1939-1942年同时与多家干仗,1939年和苏联为外蒙古的事情打了一仗,输了。1941年开始,日本同时发动太平洋战争,在东南亚打的热闹,偷袭珍珠港。华北大片的土地需要维持,华北方面军也走不开,所以和国军一直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也有兵力不足的原因。11军大概有15w人左右,而国军在第九战区与日军对抗的大约有25w左右,还有第五战区20w人可以借调。这是当时的人数对比。
在此军力对比下,日军的战略目标也很明确,消灭国军中央军主力,但是不扩大战争,这是长沙会战的战略背景和目标。
战术打法
相比华北平原的优势,日军在长沙北面进攻非常不利,从北面的岳阳到长沙,有三条大河天然屏障摆开,铁路左边是洞庭湖,铁路还经常被炸掉。所以日军进攻到长沙,不得不跟打怪升级一样,一级一级的打。而薛岳的战区是硬骨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还是训练量大的两广军队能打敢打。每一级日军打过去的都很艰苦,而且你一打过去,国军就让开,三级让开,然后再从你后面跟着打,最终形成口袋,这是薛岳成名的天炉战法。所以长沙会战打了三次,11军总司令也换了两个,还是失败了。
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胜利,占领长沙。为啥第四次赢了?因为日本增派了20w关东军来帮忙,国军没准备,准备也没用。因为那时日军已经在东南亚激烈战斗,后续补给不上,必须打通长沙,从北向南出广州供给东南亚,所以必须拿下长沙。
日军还是没有战略性,如果慢点打,把从北京到武汉,长沙,广州的铁路全部打通后,基本可以占据中央军的中国,保证物资和兵员的供给,然后南下东南亚或西进成都重庆,都是有把握的,1942年东南亚战场的开辟是个愚蠢的决定。
战略意义
中日两军交战的所有大战役都是输的,只有徐州会战是没有败,长沙会战三胜一负。长沙会战代表了战略相持阶段,大面积挫败了日军的战略计划,并导致后续太平洋战争供给的中断,如果没有长沙会战艰苦而有战略意义的防守,日军可能真的打通南北供给线,后面怎么样还真不好说,因此薛岳功不可没。虽然1944年打输了,但是美国已经参战,已经熬到非主力部队待遇了,剩下的等二战结束。
2018.8.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