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温了《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这是一本书信体小说,收录了作者海莲汉芙向一家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的过程中,与这家书店的弗兰克长达二十年的通信。
海莲生活贫困但嗜书如命,弗兰克总会不辞辛劳地为她找寻那些离奇古怪的绝版旧书,并细心为她留意不同版本,随信附上英版和美版发票。
当彼此的欣赏和信任建立后,他们之间的称呼从“敬爱的夫人”到“亲爱的海莲”,从“先生”到“亲爱的弗兰克”。书信的内容从书籍扩展到生活上的互发牢骚扯家常,聊天的口吻也从最开始买卖主的拘谨客套逐渐变成朋友间的调侃打趣。
当时英国正处于重建时期,原本经济拮据的海莲会从美国给身处英国物资短缺困境中的书店店员们寄去鸡蛋和火腿等物品,海莲的慷慨大度逐渐获得了书店店员们的尊重,大家慢慢喜欢上热心风趣的海莲。不只弗兰克,书店店员乃至邻居都会给海莲写信。日子一天天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通过书信的方式在大洋两岸传递。
他们缘悭一面,却有整整二十年的书信交流。在弗兰克去世后,留给海莲的只有永远的遗憾。海莲不忍心让那些珍贵的书信永远藏于书桌抽屉,于是有了《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他们这段故事得以流传世间。
文字的确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好的记忆留存形式。当把一切写成书,这一切便不容易失去了。记忆从此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有了比自身生命更坚强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不被时间长河冲淡,不随我们的身体朽坏。思想和故事不再受时间与命运摆弄宰制,甚至可以更富意义的击败时间与命运,成为经典留存于世。
这个故事中,两人相识二十年,却阴差阳错未曾谋面;通信数百封,却未涉及一个“爱”字,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这就是本书不落俗套,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吧。
我想那次弗兰克为海莲遍寻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情诗集,也许花了好多时日,跑遍好多地方,最终在一处不起眼的旧书摊看到了,他似乎也已经看见海莲如同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样子。弗兰克小心翼翼地擦掉书上的积灰,将卷边的书角一张一张地捋平整。整理好书后,他迫不及待地坐在书桌前给海莲写信,他要赶紧告诉她这个好消息,然后把干净的书寄给远方的她。马不停蹄,忙忙碌碌,他却高兴得好像一个孩子得到了他最心仪的礼物。
等到了打烊的时候,书店里面再没有别人。他安静地坐着,眼神盯着某一处,任思绪在这一刻铺展开。此刻,她正在干什么呢?是否身罩破旧的睡衣,在一盏孤独的台灯下,翻看着他为她找的书?是否她也如他此刻,点燃一支烟,独自一人思索呢?
弗兰克开始特别留意看美国的频道,无论是新闻还是影视剧,甚至是广告都要看,有时会看得入神,好像他也踏上了美国这片土地。是的,他想了解美国发生的一切,那一切都让他觉得如此亲切。因为那是她生活着的地方,与遥远的海莲有关。电视里在转播纽约元旦嘉年华的情景,广场上人多如织,热闹繁华,他的眼睛在搜寻着什么?
或许在某一刻,弗兰克会注意到书店驻足的一个女子,是否是她?当她说她来自美国,他的眼光一下子变得热切而充满期待。但知道不是时,他的眼角闪过一丝落寞,心中不免有些空落。
在这本书中,海莲曾为一本欺世盗名的书而冲弗兰克发飙,将满腔怨气倾泻到打字机上,然后突然收起霸道,对着空气娇媚地笑了:“弗兰克,你是唯一了解我的人”。这是整本书中,海莲唯一一次对与弗兰克关系的描述。这一句里面包含了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意。
我想也许她的梦中曾出现过一间书店,店内全是直抵天花板的老橡木书架,扑鼻而来的是古书的气味,书架上陈列着哈兹里特、斯蒂文森、亨特……都是她喜欢的作品。柜台处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杯咖啡,旁边坐着一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正埋头写着什么。她看不清他的样子,但能感受到他的认真,那是弗兰克吗?
有时她会梦见收到了弗兰克的回信,然后突然醒来,立即裹上家居服开门去查看邮筒。而邮筒里面什么都没有,她带着一丝失落躺在床上。这才开始细细回想,原来那是一个梦,却是那样逼真,她真希望继续做下去,可此时已然睡意全无。
当收到弗兰克的来信时,她安静的眼眸会忽然发亮。她会将信细细品读,哪怕只是谈论书籍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几句话,却足以让她兴奋许久。
如同潮汐受日月引力,她的心情因为有了期待,苦涩而又甜蜜。
也许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拿出弗兰克寄给她的书,看着有些陈旧的封面,她的眼前总会浮现那埋头书写的身影,咖啡的余味还氤氲着。轻轻打开,映入眼帘的每一个文字在她眼中都是那样温柔而亲切。如同有种魔力,让她深深地沉浸在书中的另一个世界。孤身一人的她从不觉孤独,因为世界上有一个人如此懂她,这就足够了。
这些浪漫与深情只是身为读者的我从信中的只言片语中想象到的他们之间说不出、道不明的牵挂与思念。信中文字有的只是率真阳光的海莲和严谨绅士的弗兰克所聊的书籍和生活日常。海莲的每一封书信都让人感受到她的善良和乐观,除了感谢之意外就没有其他的表达;而弗兰克的每一封书信都在表达着一种超越私利的问候与关怀。他们之间传递的都是温情与快乐,而真实生活中所面对的辛酸与苦难,谁都不去探究。就这样,这一封封真挚且正能量的书信陪伴彼此度过漫长岁月。
1968年10月16日,弗兰克在给海莲信中的留名是“想念您 弗兰克”,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1968年12月22日,弗兰克因罹患急性盲肠炎而不幸去世。这长达二十年的通信至此结束。
人这一生有多少个二十年?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遗憾之余让人唏嘘。
弗兰克去世后,他的妻子诺拉给海莲写了一封信,诺拉在之前也曾与海莲通信。在这封信中,诺拉写道“我真希望您能在弗兰克在世时与他见上一面,并亲自结识他本人。我原先只知道他是一个处事严谨同时也很幽默的人;现在还了解了他在待人处事上更是一位谦冲的君子……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很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弗兰克和我却是两个极端的人,他总是温和有耐性,而因为我的爱尔兰出身,我的脾气总是又倔又拗。生命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从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
这之后,海莲的最后一封给朋友的回信中曾说道“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是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而我依然会想到多年后,海莲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她站立的地方,正是弗兰克曾深情凝视的所在。
书信,一种离现代人比较遥远的交流方式。比起现代人的微信、QQ碎片化的聊天,这种书信的交流方式让我感到更完整更实在些。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难以慢下来静心去思考和感受,走马观花式生活给不了身心沉浸的体验。而写信因为有了那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能让人细腻去思考体会,想法也就更全面和深刻,情感也更真挚热烈。“鱼雁传书”,“聊寄彩笺兼尺素”的诗意,《傅雷家书》《长腿叔叔》《苏菲的世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书信文学作品的深刻,已好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还记得木心的诗歌《从前慢》中写道: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
车 马 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首诗被谱成曲后广为传唱,也寄托着人们对从前那种简单慢生活的深深怀念。信息交流的便捷是时代进步所需,但认真细致的沉浸式生活是心灵所需。二者综合一下就是我当下正在做的事了。
弗洛伊德讲“本我、自我、超我”,现代心理学中讲“真实、想象、规则”,不论东西方,实则道理都如出一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构建一个精神世界,这个地方能让你最舒服的平衡“本我”与“超我”,“真实”与“规则”。人生也没有终极目标,没有一个普世的标准去定义成功。因为每个人的“本我”“超我”不一样,所面对的“真实”“规则”都是千差万别的。唯一确定的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寻找“自我”,寻找“想象”,等找到那个最舒服的状态,我们就此心安。
所以抛却书中的情意,看完这本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作为读者,当还处于寻找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我想我们仅用几十元就可以买到一位作者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考,用一生的经历与智慧构建的“精神世界”,这真是天底下最便宜最划算的买卖了。
珍惜这些难得的阅读时光吧,不做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
作者: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