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出生后的前6年,父母如何影响他们的一生?

孩子出生后的前6年,父母如何影响他们的一生?

作者: 相思雨霖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14:15 被阅读0次

    我们在结婚后,难免会被家人或朋友催生。尤其是父母,经常会对着我们唠叨,你都多大了,为什么还不生孩子?人家张三家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当你反驳,自己没精力带孩子时,他们又会说,我们帮你们带。你觉得不放心,认为孩子要亲自带时,他们又会说,三岁以内的小孩子没有记忆,谁带都一样。

    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个样子吗?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以下简称《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指出,孩子在出生后的6年,也就是在孩子6岁结束以前,抚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有着多重身份。他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为儿童和成人进行心理治疗;此外他还是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采访了众多名人,制作出如《沙发上的不列颠》等受欢迎的纪录片。

    这些经历都为他研究心理学和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素材,并写出了多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被我们熟知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除了这本书外,他还著有《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帮助我们拆解人生的前6年,一起探索这6年背后的秘密。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将人生的前6年拆解成三个阶段,即0-6个月的自体感形成期、0-3岁的关系模式形成期、3-6岁的良心形成期。每个阶段都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

    01/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6个月。这一阶段是关于自体感的形成阶段。你也许会好奇,什么是自体感?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书中的话理解就是,“我们存在(而且是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的基本感觉。”自体感形成的基础在于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在婴儿时期,如果我们的需求得到可靠的满足,我们的自体感就会比较强,反之自体感就会弱。

    在这个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母亲的照料。如果母亲的共情能力比较强,那么就会及时关注和回应婴儿的需求。比如听到婴儿的哭声,及时查看他哭的原因,给予安抚。反之,如果母亲的共情能力比较弱,就会忽视婴儿的需求,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比如,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给婴儿喂奶,或者在婴儿自己玩耍时,打断他,对他说话。

    经常这样,婴儿就会变得不快乐,从而失去快乐的能力,也会表现为多动或者抑郁。在长大成人后,自体感会比较弱,心理不成熟,用小孩子的心理模式来应对成人世界。比如,情绪不稳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会很容易沮丧,甚至是一点小事也会容易发火。经常喜怒无常,情绪反复,会很难与他人相处。

    那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对婴儿的照顾上,我们要多多用心。作为母亲,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及时给予婴儿回应,按照婴儿的需求给予食物和安抚。在和婴儿相处时,尽量做到专注和投入,避免一边陪伴婴儿,一边玩手机。此外,在照顾孩子这件事情上,要自己说了算。尤其是在面对老人的干预方面。他们会说小孩子不能宠,不能哭了就抱,饿了就喂。要知道,母亲的关爱和及时回应对于婴儿很重要。

    而作为父亲,也要有所作为。可以多多照顾和支持妻子。理解妻子照顾婴儿的劳累、易脆弱和伤感。这些反应并不意味着她们不坚强、不勇敢、不能吃苦。而是因为照顾婴儿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此外,丈夫还可以多分担一些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妻子的负担。

    02/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0-3岁,尤其是0.5-3岁这段时期。在这个阶段主要形成依恋模式。这个阶段的婴儿无法照顾自己,也无法独自生存,主要依靠父母的照顾。通常照顾者都是母亲。因此,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会很强烈。根据婴儿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好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关系模式。

    第一种类型,回避型依恋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是父母否定式的抚育方法。婴儿时期,如果母亲经常控制孩子,打断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否定孩子的需求,只在自己想和孩子互动时才互动,而且互动时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是愤怒,那么孩子就会放弃主动和母亲接触。

    那么在长大后,就会成为回避型依恋者。这种类型的人通常不会和别人有密切交往,更多依靠自己,不想依赖别人,也不想被别人依赖。因此看上去感情冷漠,少有社交生活。比起生活来,更喜欢工作。在工作上也不喜欢与他人合作,更喜欢单独工作。

    第二种类型,缠人型依恋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是父母的不一致和不可靠育方法。也就是说,母亲愿意和孩子互动,也愿意抱起孩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温情、没有爱心,不投入感情。孩子可以感受到母亲的心不在焉,感觉不到母亲的爱。

    因此,在长大后,缠人型依恋者很期待和别人有亲密的感情,但是却求而不得。由于缺乏亲密的感情,总会觉得孤独和不自在。因此,一旦有了朋友或者伴侣,就会变得黏人,想尽快了解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也害怕被抛弃,不能接受失去,一旦失去一个人或是一段感情,会拒绝接受现实。在工作上同样害怕丢掉工作,也不喜欢单独工作。

    第三种类型,混乱型依恋模式。这种模式是回避型依恋模式和缠人型依恋模式的混合体。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遭受了严重的虐待和忽视。混乱型依恋者在婴幼儿时期,在亲近母亲的时候,同时又害怕母亲,害怕遭到母亲身体上的虐待和情感上的忽视。

    在长大后,混乱型依恋者的心理会很矛盾,他们既期望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又不信任别人,觉得别人都不可靠。

    第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模式。如果母亲总是能及时且积极地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安全型依赖。

    安全型依恋者在成年后,通常很容易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心理上会觉得很安全,知道自己可以依靠别人,也可以被别人依靠。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可以和别人友好且愉快地相处。

    以上的这些模式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关系。为了让孩子在日后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作为父母,又该怎么做呢?作为母亲,要积极主动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在回应孩子需求时,表现出有兴趣,而不是不耐烦。和孩子在一起时,温柔和孩子说话,耐心教育和引导,表现出关爱。如果出现负面情绪,尽量控制情绪,不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即使母亲白天需要工作,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没有关系。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固定的照顾者,比如,有些妈妈在休完产假上班后,都会让自己的父母或者丈夫的父母来照顾孩子。等自己晚上下班后再好好陪伴孩子。

    03/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3-6岁。这个阶段是良心形成时期。用简单的话来理解,良心就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信念。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指出,良心分为三种类型:惩罚性的、脆弱的和善良的。

    ●惩罚性的良心。这种良心的最大特点是墨守成规、害怕权威。有惩罚性良心的人对待事情会有些挑剔,有强迫症倾向,凡事追求完美。不管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会很苛刻。

    这种良心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父母严苛的教育。在他们的抚育方式里,有一个核心的信念,那就是必须管住孩子的任性。通俗来讲,就是让孩子听话,大人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如果不听,必要的话,可以体罚孩子。

    ●脆弱的良心。拥有脆弱良心的人会比较叛逆。上学时,不听老师的话,在学校表现不好,和同学发生争执、打架。工作后,也不服从上司的管教,和同事也处不好关系。甚至和父母关系也比较冷淡。

    这种良心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行为举止给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冲动易怒的人。不管孩子听话或不听话,只要自己不顺心,都会对孩子进行惩罚,或者进行言语上的辱骂或身体上的虐待。

    ●善良的良心。拥有这种良心的人,不反感也不屈从权威。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能和别人友好相处。

    这种良心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会关爱孩子,关注孩子的需求。与此同时又会理性地管教孩子,孩子犯错后,不是一味地体罚,而是教给孩子正确的规则,给孩子讲道理。此外,还会创造条件,让孩子锻炼自己,培养自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良心类型。我们总会觉得孩子有这个问题,有那个毛病,在家里不听话,在幼儿园表现不好,这些都是因为孩子不好。其实这些是因为我们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那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的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耐心?有没有体罚孩子?遇到事情是强制孩子听话还是和孩子讲道理?看似不同的方式,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也会让孩子拥有不同的良心类型。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拥有善良的良心,那就从自身去努力,改变养育方式。

    在了解了以上孩子的三个心理特征的成因后,作为父母,你是不是感觉到了更多的责任?是不是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的童年经历,看到了这些经历对于现在成年的你的影响?是不是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

    既然如此,我们没有办法回到童年去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么现在就要学着去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不良影响。为此,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给我们分享了一些很实用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参考和借鉴。

    在反思和改变自己后,认真思考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有爱的原生家庭,不再让孩子重新经历我们曾经历的那些痛苦。也许这才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出生后的前6年,父母如何影响他们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qv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