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说“心想事成”是个靠谱的方法

为什么说“心想事成”是个靠谱的方法

作者: 希木易阳999 | 来源:发表于2016-11-05 18:18 被阅读60次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

    一位妈妈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妇人意外拾到一盏神灯,回到家里正和丈夫商量怎么使用时,灯神出现了,许诺给两位老人三个愿望,然后消失了。

    老妇人坐在桌前,看着清汤米饭,说了一句:好想来一盘猪头肉啊。神奇的事发生了,桌上立即出现了一盘猪头肉。

    他的丈夫看到后十分生气,认为老妇人浪费了一个愿望的机会。

    于是他骂到:真是个蠢妇人,白白浪费一个机会,真希望你长个猪鼻子。话音刚落,老妇人的脸上立即出现了一个长长的猪鼻子,夫妻俩吓坏了,手忙脚乱希望恢复原样,可是那个长长的猪鼻子牢牢的长在老妇人的脸上,就象天生的一样。

    无奈的夫妻俩只好许下他们的第三个愿望,让老妇人恢复原样。

    妈妈讲完这个故事之后问孩子:如果你见到灯神,你会许什么愿望呢?

    冰雪聪明的孩子说:我只要一个愿望就够了,那就是凡事都能“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这个词本来是一个祝福的词汇,

                                                      可是,现在,

                                      它也可以是一个方法、一种策略。

    不是玄学,也不神秘。

    几年前开始流行一本书叫《吸引力法则》,相信许多人都看过,你是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你是和善、热情、好相处的就会遇到和善、热情、好相处的人,你是狭隘、小气、急躁的人就会遇到狭隘、小气、急躁的人。

    有人看过之后视为至宝,开始践行,有人看过之后视为鄙夷,觉得不过是一碗营养浅浅的鸡汤而已。

    “心想事成”的方法是来自吸引力法则,你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见到怎样的人,就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然后吸引到自己想要的人和事。

    这是不是听起来也很神秘?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上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1968)。

    在一项双盲实验(即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个试验中)中,罗森塔尔从一所小学的六个年级中各选了三个班,并向任课老师说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测验,估计在这一学期里将会有一些人表现出较大的进步,同时他还通报了这些人的名字。8个月之后,他对这些学生再次加以测验,结果发现,被指名的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老师对他们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较好的评价。

    任课老师心里想的事,成了真。

    这一实验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自证预言。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自证预言(又称为自我应验预言)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而受到影响的行为会促使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这个理论是罗伯特.莫顿教授提出的。

    莫顿教授还举了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一家银行本来运作得很正常,但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这家银行要倒闭的流言。流言越传越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有人为防意外而跑到银行把自己的存款提走。恐慌情绪蔓延,并且变得愈加真实,更多的人冲进银行提走自己的存款。。。最终,挤兑发生了,银行真的倒闭了。

    一件本来子虚乌有的事情,因为大家相信其是真的,就真的成了真的。

    自证预言实现的原因有两个:

    一、预言及期望影响了行为,行为决定了结果。

    举例,如果你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预言这件事的结果不会或不容易达成,那么你对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降低,就会不由自主的采取一些相对消极的行为,而消极的行为使这件事的达成过程变得曲折、不顺利,最终让自己的预言实现。

    我自己就曾有这样一个经历,前久我参加了一家知名公司的培训师招募大赛,这是一家我十分心怡的公司,可以这么说,成为这家公司的培训师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得知大赛消息时激动万分,可是当看到竟有来自全国各地四百多人报名,其中还有许多经验特别丰富的讲师时,一下子没了自信,我对自己说:要求不高,只要能进入预赛就好。

    结果,正如我预言的一样,在决赛前被刷了下来。

    沮丧之际,我回看进入决赛的伙伴们的初赛视频,发现自己其实可以比他们讲得更好,遗憾的是,因为对结果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在录了第一遍初赛视频之后,明知不是很理想却懒得再录一遍。

    这个行为直接促使了我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换而言之,如果你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预言这件事一定能达成,或者认为这件事一定会很顺利,那么你一定会不由自主的采取一些积极的行为和态度,使这件事的达成更加顺利,实现自己的预言。

    二、预言及期望影响了关注点

    如果你认为某人是个不好相处的人,那么你的关注点就常在他所表现出的不好相处的地方,越关注就发现越多,你几乎完全忽略他特别友善和乐于助人的部份。

    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当你对某人产生好感,认为某个特别优秀时,你就会关注他特别优秀的部份,就算发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或习惯,也会自动忽略或认为根本无伤大雅。

    凡是你关注的,就会被放大。

    你关注一个人的不好,就用不好的方式去对待他,他也用不好的方式回应你;你关注一个人的好,就会用好的方式去对待他,他也会用好的方式回应你;于是,所有的预言都成真了。

    看,“心想事成”的过程不是什么玄学,也没有神秘到是属于所谓宇宙运作的法则,它不过是自证预言实现的过程,因为所有结果的达成都是依靠行为推动的。

    也可以这么说,决定事件结果的就是你的想法,或者说是你的预言。

    也许你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心想事成”的概率这么低,以致于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呢?

                                          答案是:人们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自证预言

    你一定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做的不好,还要努力”“我不可能这么幸运”“成功对我来说太难了”。。。。。

    自证预言可以是积极乐观的,也可以是消极悲观的,遗憾的是,人们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自证预言。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教育中更强调“谦虚”,而非“自信”。

    积极的自证预言背后是个人强大的自信,而我们的教育中特别强调培养个人“谦虚”的品质,“自信”在很多时候被解读为狂妄自大,所以我们习惯性的用“谦虚”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为了减轻了对不确定结果的焦虑和恐惧

    当面对不确定结果时,人难免会焦虑和不安 ,为了尽快消除或缓解这种焦虑与不安带来的不适感,会尽快的告诉自己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最好是消极的,那么结果若是好的,属于意外之喜,更令自己愉快,如果结果是不好的,也属于意料之中,没有那么难受。

    三、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人更容易做出消极的自我预言

    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人很在乎别人的眼光,很在乎别人怎样看他,怎样评论他, 他们往往将自己设定为没有价值,需要靠别人的认可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价值。

    这样的人更难承受乐观预期悲观结果带来的落差感,并且,他们本身对世界的评价也是消极的,更容易做出消极的自我预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为什么说“心想事成”是个靠谱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rg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