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这句话,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为什么?
因为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成功,如那些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或者不能吸取失败教训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功。
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若是害怕失败,那么,失败就很有可能会一直与之相随——继而导致更加失败。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以清代名臣曾国藩为例。
据《曾国藩大传》的说法,道光十二年,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科举考试。
言外之意,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之前,已经有五次考试失败的经历,本以为这一次可以榜上有名,但没想到这一次考试让他更难堪——他这一次所交的卷子被批为“以捐生注册且文理太浅”。
所谓捐生,指的那些成绩连当秀才都没有资格的考生。
因此,这样的评语,对于已经参加六次考试曾国藩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
但是,这些失败并不能让他放弃,反而让他得以将失败的经验融汇贯通,终于在第七次考试时中了秀才,一年后中举,四年后中进士。
由此可见,失败对于曾国藩这样的人来说,才是成功之母。
反过来说,如果曾国藩不能一次又一次从失败的泥潭里爬出来了,那么,历史上很有可能就会少了一位圣人了。
言外之意,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大都能够正确认识失败,面对失败,正如有一本书叫《黑匣子思维》,在谈到失败时所说,即:
“失败是指路明灯,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中,还未被我们熟知的部分,并向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指引我们去改进理论,策略与行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若是想成功,就不能害怕失败,更不能逃避失败——唯有战胜失败,成功才会成为可能。
从另外方面讲,如果一个人不敢面对失败,或者害怕失败,那么,就很难会战胜失败,以至于只会失败得更加彻底,就好比一个人若是无法跨越上更高的台阶时,就只能待在原地,甚至会有退步的可能一样。
更何况人深处困境,才更容易突破自己,完成蜕变,成为另一个更好的自己。
而这或许正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背后的道理吧!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把失败当成正常的反馈,或者当成自己实现人生蜕变的机遇,那么,每次失败之后,很可能就会害怕失败,逃避失败,以至于更加失败,甚至会失败得更加彻底。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其实才是我们为什么讲害怕失败的人,往往会失败得更加彻底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