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论语·里仁第四》25:德有邻,不孤

《论语·里仁第四》25:德有邻,不孤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0-09-17 08:55 被阅读0次

    《论语·里仁第四》25:德有邻,不孤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中国人的书,越读的透彻,便越是佩服那些往圣先贤。而往圣先贤了解的越透彻,便于是对至圣先师孔子顶礼膜拜。

    先前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住了他所说的“德有邻,不孤”。感觉很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这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有德行的人,怎么可能是孤苦的,一定会有数不清的铁杆粉丝玩命追随。仔细追究,早司马光一千多年,孔子早已说过类似的话。司马君的话只不过是个不太高明的翻版而已。

    什么是“德不孤,必有邻”呢?

    爱因斯坦曾经表述过自己作为人类的局限,他说,人可以欣赏一幅画或者一个工艺品,但是断然无法由那幅画或那个工艺品推见到制作画或工艺品的人。人可以生活和沉浸在一个三维世界之中,但对于四维甚至更高的维度,是连想象也无法企及的。

    后来,有位流行书作家写了一本书叫《摆渡人》,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充满危险的暗黑荒原。每个灵魂的头顶都有一丝微光,然而灵魂仅能凭借那丝微光看到眼前一丁点儿的范围,他无法洞悉和感知整个荒原,也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未见世界的每一步,可能都暗藏杀机,一个不小心便会被荒原吞噬。而所有吞噬掉的灵魂,都是因为受到荒原的诱惑,失去了对于头顶微光的信从。

    这位作者所描述的,实际恰是整个人类的处境。的确,谁能够真正自信的说自己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呢,谁又能确保自己不陷入危险境地,永远走在正确的路上呢。每个人,只能凭借灵魂的微光,看清眼巴前的一丁点空间。每个人又只能凭借灵魂的这一点天赐完成相当漫长的人生修行。我们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处,我们现在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是不是正在通往我们希望的所在?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面临着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样的处境和选择。他也并不比任何一个有灵魂的人高明许多,他老人家所凭借的也不过是灵魂头顶的一丝微光。唯一不同的是,孔子有着坚定的人生自信。

    他坚信——“德不孤,必有邻”。

    在前行的路上,每个人所凭借的都是灵魂头顶的有限的微光。然而,一旦你所凭借的是德行的微光,遵照的是德行的指引,最终,所有人都会走在一致的道路上,汇聚成无边的光明。这便是孔子自信的源头。

    什么是德?

    有人文绉绉的说:“德者,得也”。意思是说,自然而然的收获,就叫德。什么叫自然而然的收获呢?中国人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坚信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必需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则,像其它万物一般生长、生息、繁衍。当人像其它生物一样,自然而然获得生长、生息的结果时,就叫“德”。这个“德”是众人同道,万物一理的。《尚书》上讲“累七世之庙,可以观德”。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家族,能够生息、繁衍不已,连续七代都以宗庙的外显形式,彰显其愈加繁荣的趋势,这样的家族,一定有过人的文化做引领,一定有道德上的可取之处。

    一个人何以有德呢?大概有以下两个要素:

    一、结果向内求

    一应生物,结果都是从自身身上求的。果树的果子结在自己的枝头,小麦的麦穗结在自己的头顶,花生的果子结在自己的根须上。牛羊的肉,长在自己身上,大象的象牙也长在自己的鼻子旁。唯独到了人类,开始有了一种妄想,总希望自己的果子从别人那里结出来。万一没有产生这样的结果,还要怨天尤人一番。

    真正的“德”,一定是自然而然的,一定是向内求的结果。

    二、有果归于天

    《道德经》中有“功遂身退”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上天是有功弗居的,做人也应当如此。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儿,任凭你拼近全力,机关算尽,就算你是精算师,仍然会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局面出现。中国人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说法,你尽了你的努力就好,所谓“尽人事,安天命”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事情不成时,人的一种积极思维方式。反过来讲,如果事情成了呢?

    难道全部都归功于自己吗?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会将功归于上天,归于他人。将过失独自揽下。

    想想看,你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存在,你是不是更愿意和他同道而行呢?

    这便是“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有德行的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与他同道而行。所以,是必然不会感到孤单的。

    当你感觉到苦,感觉到难,感觉到孤独时,不妨想一想孔子这个“必有邻”,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德”上还又精进的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里仁第四》25:德有邻,不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uc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