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研究创新,首先要了解 “认知框架”。认知框架中一个重要的词叫“范式”。范式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预期。当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范式以后,即使不做更多细节讨论,我们也能够在这些事情上达成一致,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
拥有范式的好处是什么呢?比如我们都学过牛顿力学,那么你只需要说“那是一个杠杆”这句话,对方就会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假如没有这套范式,那你想要解释为什么压水机能够把水从地底下压出来,就得解释半天。范式可以提高效率,它可以形成科学界的预期和公众的预期。

第三个特点是具有约束性。当你有了这么一套范式,你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被约束住。当你看到地球上的东西,你都认为是重力把它们压在那里。这是因为你接受了牛顿力学体系,你才会相信有重力的存在。但如果你的范式能够被突破,不接受牛顿力学的这套框架,而是换了爱因斯坦的框架,你就会发现是巨大的质量所造成的周围时空的扭曲,才使得我们待在这个地方。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怎么去打破这些范式所造成的框架呢?脑筋急转弯就是一个特别好的练习。这本书里说,汤姆和珍妮躺在地上已经死亡,周围有很多碎玻璃渣,还有一摊摊的水。这时候问你,他们是怎么死的。你要让我们想,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福尔摩斯探案的现场。汤姆和珍妮两个人躺在那里,玻璃渣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水?是不是用冰做的凶器?

第二个,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也就是考虑,如果保持当前这个认知框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造成很多伤害,会不会有问题。
第三步,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
第四步,重新考虑新的认知框架利弊。
爱因斯坦说过很重要的一句话:“在引起问题的框架内的思考,将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本身。”思考的出发点是带来问题的原因。你希望通过使劲地思考,通过多增加点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不对的,我们得改变自己思考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换一套新的范式和框架,才有可能重新解决这些问题。

后来有医生提出,说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癌症是我们的邻居”,就是把癌症当作一个令人讨厌的邻居,但得跟我们长期共存。所以你就要做好长期共存的准备,需要去观察它、了解它,减少跟它的摩擦,希望与它共同存续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关于癌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隐喻。隐喻能够大力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它对我们的束缚作用非常大。
隐喻可以分成哪几类呢?第一类叫结构隐喻,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一个不太好理解的东西变得具体化。比如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当你把时间视作金钱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对于时间的态度:它是可以计算的,它是可以分割的,它是可以交换的,它是可以衡量产出的……所以你会想办法珍惜时间,想办法去做更多有创造力并能够赚钱的事。所以这种不同的隐喻,代表着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

所以隐喻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模式。一旦我们被一个隐喻所控制,再结合我们之前的思维范式,它会成为我们心中一个固定的东西。而创新和创意是什么呢?巨大的创新和创意都是要想办法打破这些隐喻和框架的。
当然,隐喻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想要创新,你可以试着用一个新的比喻来比喻一个东西,这时候你会豁然开朗。这就好比我们当年对手机的看法,早期我们使用只有一个硬键盘的手机的时候,我们认为手机就是移动电话。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说“移动电话”这个词了。
过去我们总说移动电话,是因为手机只有打电话的作用,只不过它没有绳,可以带着到处走。但是现在的手机成为个人终端,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时候你发现手机里可以放入各种各样的功能,它已经跟过去“移动电话” 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因为它的隐喻和框架发生了改变。
我们来看怎么创新。从学术的角度讲,要想创新,得看到我们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做一点科研、做一些贡献、写一些有意思的论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生活当中做一些创业,做一些新的服务、新的产品,这也都需要创新的精神。
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会重新观察这个世界。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有着习惯性的看不见。比如说变化盲视。你首先需要学会认真地观察,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叫作学习艺术。你要能够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地观察一个东西,这时候你会看得特别地仔细。第二个是成为人类学家,身体力行地去了解用户,了解问题的发生。第三个叫做关注那些不太对劲地东西。

P代表的是在兴趣、观察和知识的基础上将问题表述出来。你首先要找到一个问题,提不出问题你怎么做科研?所以得把问题表述出来。第二步,I是识别认知框架,并且找到可替代的认知框架。先识别,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框架之下,然后看看自己能不能换一个框架。G是产生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创意创新,产生解决方案。第二个I是孵化,就是让这个创新创意慢慢地变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接下来,M是将你的一个最佳创意融合到常规科学的过程当中,证明你的创新有效或者是真实的,就是应用和融合。
最后一个D,传播你的创新发现。光有一篇论文还不够,你还需要像布道者一样到处去讲、去传播。像我们现在用的天花疫苗,就是詹纳当年从牛的身上发现突破口,他疑惑那些挤牛奶的女工为什么从来不得天花,然后把它研究出来,在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身上实验,最后在全英国到处演讲,推广到全世界。这才有了现代天花疫苗这个发现。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知道科学是什么,怎样接受科学,而不是简单地听别人讲了几个案例,就觉得“哦,我明白了,就是这样”,就不太容易被忽悠,不太容易被洗脑。建立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思考,意识到每个人身上、头脑中所具备的范式和隐喻,我们才有可能让生活不断地突破和革新,不断地改变生活状况和格局。任何一家企业、大学,都需要让更多的人理解创新。我们未必非得做科研,但是认知水平一定要提高,要能够看懂新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靠不靠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