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泥潭》

作者: 果壳之王 | 来源:发表于2022-09-13 06:39 被阅读0次

如果想要研究创新,首先要了解 “认知框架”。认知框架中一个重要的词叫“范式”。范式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预期。当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范式以后,即使不做更多细节讨论,我们也能够在这些事情上达成一致,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
拥有范式的好处是什么呢?比如我们都学过牛顿力学,那么你只需要说“那是一个杠杆”这句话,对方就会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假如没有这套范式,那你想要解释为什么压水机能够把水从地底下压出来,就得解释半天。范式可以提高效率,它可以形成科学界的预期和公众的预期。

但是范式也有它的问题。就是一旦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以后,它就会很难被打破。当你陷入一个范式当中而不自知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固化的思维。 范式的特点有三个。第一个就是认知框架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没有一个认知框架确定了以后就不能动了。假如它不动了,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真理。第二个特点,打破它会激起一个人强烈的情绪波动。一旦你要去挑战一些人的认知框架和范式,就会激起他们情绪上的强烈波动。比如说,我现在觉得应该拆掉城市里所有的红绿灯。当你说出这么一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人的眼睛都瞪直了。大家会说:“啊!开玩笑!那不就乱成一锅粥了吗?”
第三个特点是具有约束性。当你有了这么一套范式,你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被约束住。当你看到地球上的东西,你都认为是重力把它们压在那里。这是因为你接受了牛顿力学体系,你才会相信有重力的存在。但如果你的范式能够被突破,不接受牛顿力学的这套框架,而是换了爱因斯坦的框架,你就会发现是巨大的质量所造成的周围时空的扭曲,才使得我们待在这个地方。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怎么去打破这些范式所造成的框架呢?脑筋急转弯就是一个特别好的练习。这本书里说,汤姆和珍妮躺在地上已经死亡,周围有很多碎玻璃渣,还有一摊摊的水。这时候问你,他们是怎么死的。你要让我们想,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福尔摩斯探案的现场。汤姆和珍妮两个人躺在那里,玻璃渣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水?是不是用冰做的凶器?

答案是汤姆和珍妮是两条鱼。因为这两条鱼的玻璃缸打碎了,所以它们躺在那儿。如果你的范式中认定了所有关于谋杀、关于死亡,或者有一个名字的都应该是人,那你就会往福尔摩斯方向想。但如果你能够打破这个范式,想到它们说不定也是鱼,这件事情就简单多了。 打破框架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提高对当前认知框架的认识。如果你意识不到自己有认知框架,就不会想到打破它。每当听到那些奇怪的论调、那些离经叛道的建议,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疯了。这就是你没有意识到你有认知框架。
第二个,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也就是考虑,如果保持当前这个认知框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造成很多伤害,会不会有问题。
第三步,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
第四步,重新考虑新的认知框架利弊。
爱因斯坦说过很重要的一句话:“在引起问题的框架内的思考,将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本身。”思考的出发点是带来问题的原因。你希望通过使劲地思考,通过多增加点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不对的,我们得改变自己思考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换一套新的范式和框架,才有可能重新解决这些问题。 接下来要了解隐喻的重要性。隐喻是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一旦跟认知框架相结合,将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我们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隐喻,比如“癌症是我们的敌人”就是一个隐喻。当你说“癌症是我们的敌人”的时候,你对待癌症的态度是什么呢?那不就是战斗吗?战斗就是要牺牲,就是要有英雄。化疗和放疗这些治疗方式,会让你的身体承受很大痛苦,但也要去做,因为你要勇敢,你要跟它作战。所以当你用“敌人”来隐喻癌症的时候,这是一套不同的哲学。

后来有医生提出,说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癌症是我们的邻居”,就是把癌症当作一个令人讨厌的邻居,但得跟我们长期共存。所以你就要做好长期共存的准备,需要去观察它、了解它,减少跟它的摩擦,希望与它共同存续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关于癌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隐喻。隐喻能够大力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它对我们的束缚作用非常大。
隐喻可以分成哪几类呢?第一类叫结构隐喻,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一个不太好理解的东西变得具体化。比如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当你把时间视作金钱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对于时间的态度:它是可以计算的,它是可以分割的,它是可以交换的,它是可以衡量产出的……所以你会想办法珍惜时间,想办法去做更多有创造力并能够赚钱的事。所以这种不同的隐喻,代表着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

第二个叫作方位隐喻。方位隐喻在各国的语言当中都有。比如别人骂你“你飘了”,意思是你往上走了,这是方位带来的隐喻。再比如 “我们要努力向上”,就是通过努力不断地获取成功,不断地往上走。还有“我最近的情绪很down”,这些都是方向。我们可以将空间维度和抽象概念相结合,把本来不理解的这些抽象概念,通过这些方位把它明确化。 还有一种叫本体隐喻,是我们将经历描绘为物体或者物质。比如我们俩聊天很投机,有个说法是“我们俩发生了化学反应”。如果我们俩聊天觉得没感觉,就是“我们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这种感受就是我们把一种描述不清楚的经历,通过物质或者物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所以隐喻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模式。一旦我们被一个隐喻所控制,再结合我们之前的思维范式,它会成为我们心中一个固定的东西。而创新和创意是什么呢?巨大的创新和创意都是要想办法打破这些隐喻和框架的。
当然,隐喻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想要创新,你可以试着用一个新的比喻来比喻一个东西,这时候你会豁然开朗。这就好比我们当年对手机的看法,早期我们使用只有一个硬键盘的手机的时候,我们认为手机就是移动电话。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说“移动电话”这个词了。
过去我们总说移动电话,是因为手机只有打电话的作用,只不过它没有绳,可以带着到处走。但是现在的手机成为个人终端,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时候你发现手机里可以放入各种各样的功能,它已经跟过去“移动电话” 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因为它的隐喻和框架发生了改变。
我们来看怎么创新。从学术的角度讲,要想创新,得看到我们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做一点科研、做一些贡献、写一些有意思的论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生活当中做一些创业,做一些新的服务、新的产品,这也都需要创新的精神。
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会重新观察这个世界。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有着习惯性的看不见。比如说变化盲视。你首先需要学会认真地观察,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叫作学习艺术。你要能够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地观察一个东西,这时候你会看得特别地仔细。第二个是成为人类学家,身体力行地去了解用户,了解问题的发生。第三个叫做关注那些不太对劲地东西。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叫作PIG In MuD,就是泥潭之猪。她把这个短语中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那句话提炼出来,最后变成了她认为的一条创新路径。
P代表的是在兴趣、观察和知识的基础上将问题表述出来。你首先要找到一个问题,提不出问题你怎么做科研?所以得把问题表述出来。第二步,I是识别认知框架,并且找到可替代的认知框架。先识别,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框架之下,然后看看自己能不能换一个框架。G是产生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创意创新,产生解决方案。第二个I是孵化,就是让这个创新创意慢慢地变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接下来,M是将你的一个最佳创意融合到常规科学的过程当中,证明你的创新有效或者是真实的,就是应用和融合。
最后一个D,传播你的创新发现。光有一篇论文还不够,你还需要像布道者一样到处去讲、去传播。像我们现在用的天花疫苗,就是詹纳当年从牛的身上发现突破口,他疑惑那些挤牛奶的女工为什么从来不得天花,然后把它研究出来,在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身上实验,最后在全英国到处演讲,推广到全世界。这才有了现代天花疫苗这个发现。 一个新的东西要想快速传播开,应该怎么办?作者引用了格拉德威尔的书,提到三个传播力的法则。第一个叫少数人法则,你得先让一少部分人了解它,成为意见领袖。第二个叫附着力因素法则,就是看你的这个研究是不是真的有黏性,是不是真的容易传播,这很重要。第三个叫环境威力原则。就是当周围的环境有利于变革的发生的时候,这个变革也会更快地拓展。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知道科学是什么,怎样接受科学,而不是简单地听别人讲了几个案例,就觉得“哦,我明白了,就是这样”,就不太容易被忽悠,不太容易被洗脑。建立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思考,意识到每个人身上、头脑中所具备的范式和隐喻,我们才有可能让生活不断地突破和革新,不断地改变生活状况和格局。任何一家企业、大学,都需要让更多的人理解创新。我们未必非得做科研,但是认知水平一定要提高,要能够看懂新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靠不靠谱。

相关文章

  • 《走出思维泥潭》

    我们就简单给大家讲讲,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三大步骤。 1,跳出思维框架; 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无法创新,就是因为认知框...

  • 走出思维泥潭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这是一本我希望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的书,叫作《走出思维泥潭》。 但是很可惜,我当时没读过...

  • 《走出思维泥潭》

    如果想要研究创新,首先要了解 “认知框架”。认知框架中一个重要的词叫“范式”。范式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预期。当我们对...

  • 读《走出思维泥潭》

    爱因斯坦说过,在引起问题框架内思考,将无法解决问题本身。 《走出思维泥潭》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考虑问...

  • 走出思维的泥潭

    《走出思维泥潭》这是一本帮你解决如何创新的书。 首先要知道我们有一个认知框架。而这个认知框架是由范式造成的。范式是...

  • 走出思维的泥潭

    书之坞《走出思维的泥潭》 2021年11月26日 想改变一个人,要先改变他的思维。 先认识框架,再打破框架,不同的...

  • 走出泥潭

    铁的事实,正进入执法部门,弥漫的天空,渐渐漏出阳光!

  • 走出泥潭

    沼泽被形容为极其危险的境界,一旦脚迈向深潭,将无法自拔,没有外力基本上没有多大生还的希望,所以深潭沼泽被多数笔...

  • 《走出思维的泥潭》选摘

    思维框架是大脑在一定范围内思维被支配,被限制。那么,一旦我们的大脑思维被框架了,就阻碍了我们的思维逻辑,阻碍了我们...

  • 樊登:走出思维的泥潭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这是一本我希望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的书,叫作《走出思维泥潭》。 但是很可惜,我当时没读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出思维泥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vc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