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
向来对于图画的热情比文字高很多,可能是因为头脑不自觉懒散的原因。某天逛书店的时候偶然碰见一位艺术系的学生和一位老先生谈画谈得火热,我在一边看热闹似的也翻看了几本油画册子。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在大板油彩肆起的文艺复兴时期,怕是万万没人料到四五百年后的今天,竟也是旧的东西最出众。
本科那会儿说得最多看得最多的除了希腊神话的美丽肉体,当然了,我现在猜测也是因为老师的特殊喜好。要不就是后现代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蒙德里安以及杜尚的小便池动不动就被举出来。我曾经有一个闪念,导致艺术“变异”的很大原因也许就是单纯的摄影技术的出现。找一个人给自己画张自画像什么的在今天来看,纯属就是闲情逸致了。
大历史往往长篇赘述,看到一章两章就体力不胜了,也是因为懒但还有点求知欲,就挑了一本蒋勋先生的《西洋美术史》,后来更亲民的改名为《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到手发现这本书不仅用了特种纸,而且裸书脊装帧,做书确实用心最好,从最肤浅的层面也是喜欢。
全书文字不多,作品篇幅大,还原度由于使用特种纸稍有瑕疵,但是对于浅层了解无碍。从史前时期一直写到二十世纪,简单介绍背景,内容浅显语言虽然过于直白但读起来不失连贯。特别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不同时期的宗教主题作品意涵颠来倒去,有时完全不同,这是时代精神和作者风格所共同赋予的特殊节奏。艺术作品由完美磨皮走向真实的褶皱其实就是渴望自由和实现部分自由的体现,英雄走下神坛,才带来了写实主义的兴盛。
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建筑的变化。特别是提到罗马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有一个点印象很深—罗马发展出了新的建筑词汇-拱,至今都是西方建筑一词的词根,建筑尤其教堂中常用圆拱凸显帝国雄伟,后来随着基督教信仰不断追求向上攀升的精神升华,形式开始向上发展为尖顶,教堂越加越高,心态上是浮升了,但是受力和结构出现了问题。这都无法阻挡智慧的臣民追求建筑精神升华的决心,继而出现了飞扶拱。飞扶拱,说白了,就是因为建筑非要搞出冲天向上的恢宏感所付出的代价,因为建筑可能因为这个心理诉求塌了,所以得在建筑外墙支撑住。这样也挺好,有了如此承重的部分,才可以有我们经常看到的落地彩绘无敌玻璃花窗,感官刺激也多了一道。
历史是读起来很有意思的东西,但是求解增进东西时往往不是这样么,一本书作为一个老师,怎么说怎么讲是很重要的。不贪多,不求功,这样一个老师,读起来还是感觉有点暖的。
读点西洋美术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