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读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年初,读马菁菁的《山山水水聊聊画画》,今日再读《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感受有了变化。
读起来明显轻松。对于西方的政治、宗教、历史和文化还是有些陌生的,以至于读《西方美术史》时常常会混乱,很多画作、画家、建筑也是非常陌生。读《中国美术史》则不一样,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于典故的熟知,确实很有帮助,阅读速度快了很多。
读起来明显潦草。读西方美术史时,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充满了未知和好奇。读中国美术史则相反,蒋勋先生是想做一本入门的普及读物,行文虽然还保持他良好的文字功底,但终归觉得过于笼统,读完之后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和作品并不多。
正好手边有上次那本《山山水水聊聊画画》,就拿出来比较一下。作者马菁菁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和蒋勋先生不一样,没有名声的仰仗和影响,明显细致和真诚了很多。都是按照时间发展为脉络,同样是绕不过去的年代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文字更轻快风趣,故事更引人入胜,规律更简单明了,作品色彩和色泽更清晰明亮。
比较之后,意犹未尽。手边的《山山水水聊聊画画》上册乃巧取豪夺而来,仅有从魏晋到两宋之间介绍,缺了后面的元明清,而《中国美术史》介绍得过于潦草简单,立马下单了全套的《山山水水聊聊画画》。
下册元明清系列,无功无过,似乎确实没有上册那么有趣好玩,但依然诚恳细致,也算对中国山水水墨画的发展有个完整的交代。
都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宋朝灭亡,蒙古人用铁骑建立了元朝,最文艺最文化的时代结束,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两派,一类是归顺朝廷,大兴复古之道,一类退隐山林,寄情山水,文人画兴起。元四家里,除了被娱乐圈炒红的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外,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生只画一种山水”的倪瓒,这个内心丰盛,惜墨如金的无锡画家,将内心的孤傲、偏执和树立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画中,那种寡淡和淡泊深深地打动了我。
明朝,汉人重新做了主子,农民做了皇帝,审美风格大变,看齐宋代风格;幸亏了一些高考失意的文人,发展了大写意的技法,打通了停滞不前的中国水墨画。娱乐圈捧红的江南四大才子,原来只是传说,跌宕的人生,绝世的才情,还你一个真实的文征明和唐伯虎。
清朝,绘画最为丰富也最为诡异的风格: “四王”为代表的学院派,继续走在复古的大路上,讲究技法;“四僧”为代表的“最强民族风”,简单到极致;“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民间派;清末上海的“海派”以及广东的“岭南派”。奇葩说里黄执中开杠说到“八大山人的价值你不懂”,对这个神来之笔的天才,就是为了装,也得去了解一下,当你了解之后,你一定会无法忘记他的作品,他笔墨之下独特的花鸟虫鱼,没有漂亮的羽毛和美好身形,黑乎乎的一团,但一致时“一颗翻上天的白眼仁”,那种怪诞中的天真,冷漠中的戏谑,以及那说不出是哭还是笑的独特签名,我敢保证,以后到任何博物馆,我一定会认出他的风格和作品。
从古至今,值得说的画家和作品数不胜数,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故事、独特的风格、独特的魅力,合上书本,如电影般闪过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从蒋勋的《中国美术史》和马菁菁的《山山水水聊聊画画》,算是对于中国山水水墨画的一个关联阅读,不禁在想,中国和西方美术史发展的差异,西方美术史更多的是使用颜料的油画,题材多为丰富的宗教故事,中国水墨画大多是使用毛笔和墨汁,题材多为山水,当然也有一些佛教作品。西方人常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但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来看,中国人也是有信仰的,我们的信仰就是自然,是山水,无论是仕途上的失意,还是对当朝的不满,文人们总是寄情于山水,寄情于自然,也成就了一些伟大的画家和画作。
读懂中国的山水画,不仅仅需要懂得绘画的技法,还需要懂诗词、懂书法,诗、书、画结合才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完美趋势。
书画史上不少大器晚成,半路出家的大师,假日时日,我是否也能学书法、学绘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