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桥心理工作室——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粒火种
http://m.qaxlw.net/更多原始内容看心之桥心理工作网站
后现代心理学课程——自组织理论
(小刚老师从李子勋老师实录课程文字版整理而成,实录课程文字版由心之桥心理工作室成员共同整理而成)
嗯,我们又见面了,大家看到这期节目可能是2010年年底啊。在这儿呢,要跟大家道一个新年快乐。我们的课程呢,也快接近一半儿了,在上次呢,我谈到了关于自组织理论,也讲到了自组织理论涉及的一些内容。今天和接下去的几堂课呢,我要来详细的介绍,由自组织理论来产生的不同的咨询理论和临床咨询的方法。上次有学员说还不知道一个自组织理论的一个大概。所以呢,在今天讲课以前呢,我要花一点时间来对自组织理论的理论部分进行一个介绍。
自组织理论呢,它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叫耗散理论,或者叫耗散结构理论;第二部分呢,叫协同学,或者叫做一个引发的这样的有益的,就是有意义的,或者是有效的这样的一个互动行为,或叫协同;第三个部分呢,叫超循环,那么超循环理论呢,和这个突变学说是相吻合的。我们经常的解释生命大爆炸,为什么会同一时间,在短的几千年或者是上万年,嗯,有众多的生物啊,都产生了一个飞跃。这个超循环理论和突变理论呢,是一个相似的理论。
那么在耗散理论里面涉及的问题是什么呢?耗散理论涉及的就是关于对平衡的理解。按照自组织理论来讲呢,平衡是一个很难维持的状态,也就说并没有一种事物可以处在某种平衡的一个不变的平衡的状态里。所有的平衡都是通过流动,并且不断地生成新的平衡这样来维持的。在我们的系统理论,在中德呢,我主攻的是家庭系统治疗,是很强调平衡理念的。但是自组织理论认为平衡是一个高张力的状态,或者是一个需要有巨大的能量被聚集、运动被限制或者流动被限制的状态叫平衡。所以呢,平衡可能让你一个机构,或者让一个人,让一个家庭,让一个社会处在某种内部张力在缓慢聚集到了一种很大的压力的状态。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不改变,某些规定不改变,或者结构太严格,控制太严格,这个社会、这个家庭、这个组织、或者这个个人,就会出现强烈的内部的这样的一个压力感,或者是不舒服感。所以说耗散理论来谈的,就是说,什么东西可以让这种处在不舒服平衡下的这个系统可以改变。那么这个耗散就是说,往往当平衡到了一定的时间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会发生,来让这个平衡被破坏。这就可以解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包括一个生物种种类,为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它会出现一个难以控制的这样的一个事情。比如说一个,一个企业会出现一些事件,这事件呢,就会使原有的这种平衡被打破。那么平衡呢就开始流动,也就说在一个存在的这个状态呢,就形成了一个波动;在这个波动时候呢,就是它有一个耗散事件,引发了一个内部张力的释放,或者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呢,又让平衡又可以回到原有的平衡上啊,这叫耗散。
其实我们在理解症状学啊,就是一个孩子,他一直是一个好学生,但是由于他过多的听话,以至于他丧失了他的自我,嗯,他自我的一部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他这个外部看起来是平衡的,但是他内部积攒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有一天突然一件事情,他有一个症状出来了,或者有一个生活中跟人的冲突事件出来了。那么这个事件出来以后,这个人又去克服这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就说是一个系统的耗散过程。那么往往这件事过来以后呢,这个人又回到了一个好学生的状态啊,又开始可以在很长时间维持某种被他个体或者被他的家人,或者被他学校认为是好的状态。那么在平衡中间产生这个事件,就是我们理解的心理症状或者是躯体症状,那么在自组织理论理解就是一种叫耗散事件。所以在这样的理解下呢,就是耗散其实就说产生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或者是一个组织它必须发生这种不期而来的事情。
这种事情其实是帮助平衡可以得成一个更长时间的维持,而不是破坏平衡。所以呢,在自组织理论把这些事件、这些症状,这些心理方面的困境,这些社会引起的紊乱,或者是整个宇宙之间气候的改变,或者是电磁的改变,或者是重力的改变,都看成是在一个系统里面需要的这种耗散,就是一个压抑的,被平衡压抑的能量的正常释放。而这种正常释放呢,反而会使地球或者生态,或者是组织,或者是企业,或者家庭,或者个人,维持在他所需要的他所意愿的这个状态里面。这就是为什么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原因。啊,上学期我就讲春夏秋冬并不服从理由服从原因的。那么在自组织理论里面呢,在耗散里面就谈到了,就是其实我们不要去担心这些症状,或者企业的这些问题,或者社会的这种紊乱,或者动荡,这动荡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整个系统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那么协同讲的什么呢?协同学是讲,就是说,当一个耗散事件引发了一个系统或者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新行为的时候,或者一种新的改变的时候。如果这个改变在这个系统或者个体,或者这个家庭里面得到了好的回应,让多方获益。或者就是让这个人跟外部的关系发生了一个改变以后呢,他从中获得一个效果,或者我就去说叫获益。那么,在家庭里面也是某一个人产生的这种行为,比如我们说他的新行为,这个是耗散不期而来的行为,又导致家庭内部产生了一个更好的关系色彩。大家整个家庭的人呢,又在这个关系里获益。那么这样形成的由一个人改变,引发了其他人改变;公司里面一个部门改变,又让其他的部门发生改变;那么社会在一个地区发生了一个问题,但是又引发了其他地区针对这个问题相应产生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让我们的这个个体、家庭、社会或者组织,或者企业获益。那么在组织、在这个系统里面,人们就会无意识的去想维持这种改变,这种改变就会来不停的去针对这个耗散事件的发生。那么每一个耗散事件呢,这个改变就会发生,那么在这个时候呢,就形成了叫协同效应。
那么这个协同效应呢,人们就慢慢的学会了,不管是个体还是家庭,还是一个组织,就慢慢地学会了一种方式去应对一个现实。那么这个时候呢,系统实际上它就发生了变化。那么协同学就是指,这个变化怎么从那些微小的耗散事件里面,慢慢来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协同反应。那么耗散事件呢,在心理治疗里面呢,我们经常可以使用扰动技术。我们呆会儿可能下节课,或再下节课,我们要涉及到关于扰动理论的这样的一个学问。其实扰动的目的就是让这个个体,或者这个家庭或者这个组织发生耗散,用耗散引发一个好的协同。这个协同就是说每个人都发生了一些细微的改变,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状态,或者新的这样的一个感受,这个就叫协同学。协同学就说,怎么使用这种像蝴蝶效应般的耗散事件,就是一点一点细微的改变,来变成了一个整个组织的人内部的,家庭内部的,设备内部的,企业内部的缓慢的改变,这就是协同学研究的。
那么第三个部分呢,就是谈到了超循环。所有超循环理论呢,它涉及的问题就是说,当这种协同被多次反思发生的时候,那么多方获益呢,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想去改变原有的一种模型或者一种关系。那么在这个时候呢,超循环理论就是表示了新的平衡开始形成。也就说在这个耗散的多重,多重的长期的耗散事件,导致了一个新的协同反应。这个协同反应一旦被认定了,或者固化下来,新的平衡就达成了。那么超循环就是谈一个过去的平衡,怎么通由耗散和协同,到达一个新的平衡。那么这个新的平衡点呢,就是使用的这个循环理论,超循环理论去理解和解释的。
那么这个包括突变,当这个耗散和协同到了一定的强度的时候,会组织也好,社会也好,个体也好,家庭也好,会发生一个巨大的改变,一个明显的改变。那么过去的改变系统都是微小的,微小部分的都是局部的。但是到了这个超循环,就说它会使整体发现一个变化,就像一个人突然就自我更新了,或者一个家庭突然就变得变成了另外的一种关系模型啊,那么他就可以新的平衡。在相对的时间里面维持着,在我们的心理治疗里面也是这样。当我们去治疗一个东西的时候,由于我们跟来访者缓慢的节奏,缓慢的接触,尤其是在长程治疗里面,那么我们就会详细的看到,就说来访者和治疗师在相伴的过程中,开始发生一些细微的改变,一些感受的细节的改变。而当从这些改变里面和治疗师又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协同。同样呢,他又利用这样的改变放在他的生活中,和她的先生、和他的妻子、和他的家人产生了这样的一些改变,而形成了这种好的感受,这种协同感受。那么有一天呢,他的人格、他的内部结构就由此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改变,而这个真实的改变,过去的他就不再出来了。他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自我感,一个新的家庭关系。其实这就是家庭治疗实际上靠,或者是心理治疗也是靠一点一点的细微改变,去达成来访者内在的自组织过程。
那么这个自组织理论呢,就包括这三个部分啊,就是首先干扰引发的耗散,这个耗散事件就相当是被干扰,然后是协同,然后是形成新的平衡。
那么同样就是说,作为一个学问来讲,就是一个系统,在何种条件下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且出现一种新的稳定的,内部充满活力的结构过程呢?这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心理学隐私(?)的研究,我们怎么让一个人从咨询关系中慢慢地、慢慢地通由自组织过程,这个自组织呢,就说我们不知道这个来访者内心是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但是他一定会发生。这些来访者内部来决定的发生,不是我们的治疗理论可以决定的发生。但是我们知道他会发生,但是怎么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发生什么样的协同,我们是一无可知。至少在治疗的早期,我们只能观察到它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能预见到它的变化。
第一次我前面前面也讲到了,就是说为什么后现代的治疗师要对变化保持中立呢?就说既然我们接受自组织理论,我们就无法去遇见我和来访者之间发生的咨询关系所引发的来访者内部的耗散、协同和超循环。这是由它的动力、它的组织来决定的,甚至也不是他的意愿。因为很多改变并不来源于这个来访者理性的思维过程,也不来自于他的意愿,就是他想怎么。那么自组织呢,它是一个内部发生的,不是我们意识控制,只受我们的干扰系统,或者只受它的系统动力来决定的这样一个变化,所以呢才有这个治疗师需要保持对变化的中立。只是我们不能设定预期到一个什么变化,我们只能跟随来访者观察到他的变化。如果这个扰动或者耗散到达的变化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可以维持这样的扰动,直到他的超循环形成。如果这种扰动和干扰和治疗关系让他产生的协同,是来访者不舒服的,或者是不愿意接受的,那么我们就改变扰动方向,使耗散的本质发生这个改变,那么由此来引起好的协同另外的协同。
那么在这里面呢,就涉及到关于啊,自组织里面呢,就涉及到一个有序和无序的问题。那么对于我们生活来讲,我们总是追求有序性啊,追求可设定性,追求可确定性和可抑制性,对吧!但是呢,这个社会或者这个现实呢,又是一个就是无序的,或者不能确定的,不能预知的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呢自组织理论讲的就是这方面。那么刚才我们谈到了就是说,协同学我已经讲了,那么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者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在协同里面就是说当并不存在外界特定的干预的时候呢,或者他不是外部的特定干预的时候呢,我们就说系统是自组织的。那么变化的动力来自于非特定的干扰,指自然或者客观事物它自身自主的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运动过程。因为自组织理论呢,不是说它没有有序、没有组织,而是说这个有序和组织是它自然达成的,是它自然在外部的干扰系统里面去吸收、去发生的变化,而不是可以被人所客观的设定的。嗯,现在呢,我们就把这个理论部分呢,就说从一个混沌学的自主知识理论部分就把它结束。
现在我们要谈生命系统。那么自组织理论用在解释生命系统的时候呢,这就是涉及到关于自体心理学的,关于自我动力。上堂课我也讲到了,就是说生命呢,它有一个自在的力量,就是发展自己,完成自己啊,就像格式塔。就像我们的人本以后的这样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呢,都比较强调一个个体,它自在自动生成的这样的一个内部力量。把自组织理论应用在生命系统呢,我们就会看到现在发展的一个自体心理学,强调生命的自在的力量以质量为中心来发展的这样的一个生命体质。应该说所有世间的生物系统都是有自恋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发展的,这个力量都是在的。那么只有人类呢,还有关系的力量、还有关于社会动力等等理念,当然包括原始欲望的满足。那么这些呢,都可以在自组织理论里面寻找到解释。自我发展呢,就像生命它本身就具有一种成长的,我们说的格式塔完形的这样的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并不需要一个外部的人去引导它或者去教化它,它本身就具有。
在上一次课呢,我就谈到一个橡树,只要环境合适,并不需要谁去教化它,它就能长成一棵高大的橡树,这是它自在的力量决定的。
在研究生命系统呢,就是在人际模型里是这样的:我们在某一个人际环境里面能够表现出的内向和外向,不完全是自身决定的,有时候也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人际模型。最常看到的现象就是两个勤快人结婚在一块儿,总有一个人会变懒啊。这就是一个往往系统这种自主的力量呢,要大于我们的意愿。或者两个都很懒,但是结婚以后,总有一个家伙变得勤快起来。这个好像是被一个系统动力来决定的,不是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在新的系统里面呢,我们就考虑到渐变与突变啊,有序与无序啊,自稳态这样一个东西。所以呢,用自组织理解这个整个事件的生命系统呢,我们发现境况也不是被设定的,是充满着随机性这样一个情况。
那么一个自组织理论在对观察者来讲,就说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事件。上次我们谈到了一个高级的认知理论,我们能够看到事件也是一个自组织的事件,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件。我们说哲学家曾经谈到,我思故我在,就是这个内部人的内心事件与外部事件所产生的这个交连。那么这样的一个知觉过程,就像我们去想象这个阿尔卑斯山,尽管我们爬到了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但是留在我们心目中的这个阿尔卑斯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是由我们的组织或者我们内部自动产生一个印象。那么每个人去谈到这座山,或就像我们中国谈到珠穆朗玛峰都有不同的感受或者不同的意象。像这个呢也是充满着自主的,就不受客观外部的制约的。比如说我们没有得过强迫症的人,去想象强迫症的内心世界呢,有时候是很难达成的。只有你真正的得了这个疾病啊,但不是想着这是一个疾病性的一个东西。就是比如说是一个人格色彩,只有你本身具有这个强迫性的这样的一个人格色彩的人,或者进入了一个强迫症的事件,你才能够了解强迫是什么。那么一个医生,他不可能因为读了一本关于强迫症的书,就能够真正的去达成对强迫症来访者的理解。那个理解是完全是受到这个心理医生的决定的,而和他的来访者会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差。那么这种误差,这样的一个关系,就是有序无序这个关系,其实也是受到了自主的影响。
嗯,我现在来讲,就是我们未曾体验过的事情,我们是无法去感受。不管我们听到很多人告诉我们,我们还是不知道真实的感受。哪怕我们真正去体验过一件事情,我们想把这件事情描述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丧失大量的感受的信息,而不得不采用一种所谓通约的言语把这种感受标准化。我们只有把某种感受通过通约的方式标准化,或者叫通约化,我们才可以使用言语,使用言语去把它达成交流。所以呢,这个过程不是被我们能够决定的,我们要被很多原因决定。对很多原因决定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知觉能力,还有我们对言语的理解,我们对言语的选择,我们对说话时候的环境,很多很多的因素都会产生这个自主过程。
过去,我喜欢讲课经常谈到流动里面的力学,谈到两城的距离除以速度等于时间。但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抽象的一个静态科学的概念。我们不可能真正把这个理论,这个所谓的标准化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就像我们从北京开车到天津,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真正到达的准确时间是多少。甚至我们也不关心有一个准确时间,我们只关心大概时间。是因为发生在这个驾车到从北京到天津路上,用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遇见不到的。它都是一个系统组织的,或者叫自主的这样一个过程。同样,同一个人一个路线开两次,其它的条件完全一样,但是由于人的行为的这个自主性,就说不确定性,那么他开两次的时候也不会在同一时间到达。所以呢,任何事件里面,我们仔细地分析,他会充满着那种自主,那种不确定性,那种不可预见性。事实上理解了自组织理论呢,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在生活中找不到或者咨询时我们的言语,或者知识只能表达确定的,但是我们的感受又永远生活在不确定的状态里。那么思维逻辑和思维过程与结构,其实都充满着这种耗散、协同这样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用某种方式讲故事,带来了好多回应,他就总喜欢用这个方式去讲。但是在遇见他并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去讲,是经过多次的耗散和干扰慢慢地搭起来一种临近模型一样。
一个在社会中,他既要和别人、和他人发生关系,同时也让自己舒服,那么这个在多重因素下,他慢慢地达成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相对安全的方式。那么这个方式其实也是自主来形成,不是由他来决定的。啊,这里面有很多很多外在因素,我们在家庭治疗里面经常谈到,过去的这个在第一种理论,就是家庭治疗的最初理论呢,都认为家庭系统是可以观察的。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又认为家庭系统实际上是难以被观察的。因为是治疗师在诊室里看到的家庭,以及因为治疗师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你看到的不再是原家庭的那个互动模型的状态,而是有治疗师参与的互动模型和状态。那么这在这第三等级家庭治疗里面,又认为一切家庭治疗这个系统里面呢,所发生的事情呢,都是充满着这样的一个瞬间生成的过程。
那么过去呢,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后来呢,认为孩子的问题是系统耗散来达成的一个新的超循环,它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所以症状是美丽的,症状是有价值的。嗯,不鼓励大家去改变,要鼓励大家去保留一些由症状引发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么到了第三阶段的家庭治疗,你认为家庭并不是一个系统,家庭是一个开放的,不是一个可观察的,是一个开放性的东西,它跟社会大系统密不可分。就像我们过去谈到自我的时候就谈到啊,每个人都在通过了自己早年和双亲的这个客体的这样的一个经验,慢慢的发展了对社会的这样的一个经验。那么在自体心理学认为,其实在双亲发展的这样的一个经验,远不如一个社会环境或者社会关系界面对他的影响那么大,那么又在强调一个社会学者用外部系统的对一个个体的干扰。
在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白,我们都知道,50年代的女孩子啊,漂亮女孩都嫁谁呢?嫁军人,嫁一个转业军人,嫁革命干部,对吧!因为当时老干部换妻,大量的这个老干部都选择有文化的年轻的女孩子来成为自己的妻子,只要有文化的老婆。到了60年代呢,是工人阶级革命。那个时候嫁工人阶级,所有好女子都嫁工人阶级了,对吧,包括资本家的孩子,这个革命干部的孩子,都争嫁工人。在六七十年代呢,经济危机那个时候方向盘、听诊器,那些人都是大家要嫁的对象。你开车或者医生,或者你呢,手里拿着这个,卖粮食局的,卖肉的,掌握资源的,掌握这个食物的,很多人都愿意嫁给你。那么这些行为和这些心理,其实是受到一个外部系统或者外部大系统、社会系统的干扰。现在我们呢,在自体心理学里面,我们也在强调,其实人受社会的影响往往要大于他早年的关系的影响。那么但是社会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但是早年的客体关系,是决定了他在从事这个行为时候的内部感受。但是早年的东西其实对他要做什么的影响,不像外部现实那么大。
在中德的时候呢,我们做过一个训练,叫内在地图。就是说人类的思维方式啊,总有一种约定的方法,就是一种刻板的约定的,就像是有协同慢慢形成的一种平衡。那么他会习惯的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和感受,这就是我们在跟精神分析的这种创伤理论就吻合了。那么早年在一个关系里面慢慢形成这种,比如说儿童式的防御啊,成熟式的防御呀,神经症的防御呀,其实用自组织这样理解的话,就是它的内在地图。那么治疗师实际上呢,就是要想办法去使它的内部地图发生改变。那么这个改变到底要怎么改变不知道,但是我去破坏它这个地图呢,是很有意思的。
那么我们举个例子,就是说女孩子都跳房子啊,就是经常会有四川的女孩儿跳房子的方法和北京女孩儿不同,可能东北的这个女孩儿又不一样。就每个地方跳房子的这样的一个内部逻辑呢,都是由地方影响的。那么一个不会跳房子的男孩子,他一定看不懂,那些女孩玩儿了半天就在那个十个格子里蹦来蹦去,他一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呢,那些女孩子会非常有兴趣,非常开心在那儿玩儿。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开心,是因为他们内部有这样的一个逻辑和地图在支持着她们跳房子。所以呢,在这一点呢,就是说我们要来理解,对观察者来讲,我们观察到的这个社会,观察到的现实,观察到的物质,其实是受到我们内部组织的影响的。
一个摄像机啊,一个新闻记者,他拿着摄像机,扛着摄像机,那么仿佛他拍的是所谓的真实,但是知识属于观察者的真实。因为它的镜头指向什么,是有选择的。比如说我们在支持谁,我们的镜头就会多朝向谁。那么同时发生的更大的这个事件和更大的这个人的活动呢,我们就被忽视了。所以并没有,就是说从观察者来讲,我们并没有客观观察,所有的观察都具有他内部自主的带有主观的色彩啊,一定要理解这一点。因为心理医生呢,我们一直要来破坏一个神话,破除一个神话,就说真实存不存在。如果真实存在的话,那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朝上去找到真实。那么找到这个真实,就像精典精神分析和精典学一样的,我们要从来访者找到那个早年的创伤,或者是未曾达成的关系等等。那么治疗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个,发现真实,寻找真实的这个工作。那么当我们接受了,就说真实实际上是被自组的,是被建构的,或者是被发明的。
或者真实它存在着,但是当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真实却受到了我们观察者的影响的话,这个时候呢,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寻找所谓的真实。那么这一点呢,在高级认知里面,我们还会讲,就是说我们有没有记忆,我们的记忆真的是客观的吗?对吧。或者说我们对一个事件的体验而引发的一个回忆,真的是准确的吗?那么,尤其是在一个和另外一个人互相的这样的一个交谈中,回忆起来的这个故事,回忆起来的早年的创伤,跟这个提问者是不是有关系呢?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提问的方向,就决定从他内部呈现的方向,这些都是要在自组织理论里面要来理解的。
你就说在一个诊室里面,来访者讲的故事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是与治疗师有关,是治疗师的故事,而不是来访者的。理解这一点啊,当然需要革命性的头脑。在中德第一年,中德一共我们培训了三年。第一年我们着重讨论了关于真实,它存在吗?如果它存在,它可表达吗?如果它是存在的,那么你的观察完整吗?你的观察能够真实的反映它吗?这就很像道家思想,有意思!有些时候真实在那儿,真理在那儿,但是我们说不出。我们说出来的不完全是它,一定有我们的痕迹,一定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那么在人的交流里面呢,刚才我们谈到了,就是说在言语的我。我经常在外面做这个,用自组织理论来理解。这个言语交流呢,就是我们发现所有的故事都是带有这个叙事者的内部组织的,或者是无意识的组织的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语言的硬现实啊,语言的软现实啊,我们人类可交流的语言系统啊,或者就是我们的语言里面内含的逻辑和我们的这个结构啊,就像中国的语法,主语,然后呢,主语前面可以加定语,然后是谓语宾语,宾语也可以加定语,在语言的结构里面呢,我们是严格的规定了语言的这样的一个结构。
那么这种结构呢,就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用中文思维的逻辑,就是思维的这个线索,这个逻辑。那么这个逻辑呢,就会使我们不得不采用某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要来自组织理论呢,就逼迫我们去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的自主和语言逻辑对人的影响,因为语言逻辑对我们叙事会产生影响。那么,当我们把一种感受或者一种知觉上讲出来的时候,我们有赖于一种通约的结构去表达。而这个结构呢,限制了我们感受的如实的、真实的或者更大范围的这个表述。啊,这就是要研究。
还有呢,在自组织理论来理解这个交流呢,就是说其实交流是通过多重想象来完成的。因为言语我们现在都知道,语言会引发我们一个想象。比如说说到一个猫,对吧,看起来我们内心会并没有觉察到我们身体的猫的这样的一个印象。但实际上呢,我们的内部组织,我们的肌肉,或者我们的神经系统,我们的大脑里面呢,会有猫的这样的一个意向流淌。但是由于我们人类在学习言语的时候呢,把这种意向更多的概念化。那么我们可能想不出一个确切的猫,除非你养了一只猫。这只猫跟你有长期的接触,你可以投射到它、会想到它。但如果你跟猫没有这样的深切接触,你会想出一个通约的猫的概念。但是呢,实际上猫这个词、这个声音会引发我们产生这个通约的猫的这个意向的流淌。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喜欢某一只猫,我们想到的就是那只猫。在交谈里面,我们会对那只猫投注关注来和你家人谈到猫。那么这算是一种想象,是通过想象来完成交流。那么这样的话,就造成交流的自主性。
朋友们,你们可以做个实验,就是你把一个故事告诉张山,再告诉李四,再告诉王五,他们对你故事的感受必定是不一样的,他们给你提出的建议,或者是对故事的这样的一个评价,也会让你感觉到他们三个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说人的理解,交流的理解是有限的。就是当我们把话说出来,别人怎么想,是由不得我们的。尽管有的人表达比较好,让别人比较少的产生这样的一个误解,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的交流不达成误解。
知道这一点呢,就是从自组织理论来理解的话,我们真的要注意言语的功夫。就说我们怎么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一种语言,又尽量的减少这样的误解呢?或者我们不能够减少误解,我们对交流抱以更少的信赖呢?或者我们不把交流看成,言语的交流看成是重要的,而把躯体的表情的,或者我以前谈到广场那个“场”效应,就是我在那儿我会对这个环境产生一个影响。那么假设我们不对语言那么重视的话,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非语言的信息表达更充分呢。那么非语言的信息也会激发联想,那么这种激发就像我们跟来访者举一个大指头,它表示夸奖,对吧!但是我并没有真实的夸奖她,也没有夸她哪个部分。但是当我把这个大指头翘起来的时候,她知道我是在赞许她。那么,赞许她哪个部分由她选择的,对吧! 那么她往往会是选择了她认为她很棒的这个部分。那么也许我真想表达的不是这个部分,是另外一个部分。
但是呢,这样的一个身体产生的交流呢,会更自主的去投注到更有效的地位。来访者会选择这样的一个投注来达成交流,那这种交流其实误解就会减少啊,就是会被修正和改变。那么这些呢,都是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理解以后呢,我才产生的这样的一些在临床工作中不再对语言本身的内容,在于语言的结构、逻辑、隐含的概念系统表述的方式,使用的结构来关注。也就是说人说话的时候,实际上他呈现的是人自我内部的结构。他用什么方式说话、表达,叙事就代表了他内心结构的状态。当一个人总是摇摆在对错或怎么样的时候,他内心也是这样的冲突。对吧,当一个人某种方式叙事的时候,他内心结构也是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可以减少由言语内容引发的这样的一种误差。
自组织理论对家庭现实理解呢,就是家庭内部是存在一种自组织色彩的。这个自组织色彩呢,在动力型的家庭治疗里面呢,我们会看得非常的充分。那么动力型的家庭治疗呢,假设我们把一个家谱排下来了,两系三代或者是两系五代这样排下来。我们会看到这个家系里面有很多信息是代代相传的会呈现,有些信息是隔代相传的,有些信息会不停的在多代以后就出现了一个重复。嗯,刘丹,他们曾经把美国一个里根的家族来研究啊。就是台下来看,网上也能查到里根的家谱,那么你会发现他多代里面都有政治家出现。每隔几代以后会有一个很著名的一个政治家,那么这就是家庭内部的自组织。这个自组织不是我们医院决定的,也不是被我们客观的要求的。
那么在中国话里面已经谈到穷不过三代,富不三代。就是像我们理解《易经》啊,以前我讲《易经》的时候,就说这是一个起伏的流动,并没有好坏。它谈的是一个状态,你顺势而为就是好,你逆水行舟就是不好。所以呢,家庭内部里面我曾经就是利用家庭内部的信息来对家庭做治疗的效果,要比外部引出信息要有效的多。因为家庭内部的信息,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就是有一个家族啊,它具有某种个性,比如说带有某种思维方式或者某种强迫性的个性,或者是某种边缘化的这个性格。那么对这个家族来讲,它总是出现这种信息,那么这个家族人会把这种信息正常化。比如说她的孩子出现这样的一些症状之后,她一点都不着急,因为小时候她的家庭就经常有这些信息。但是新嫁入这个家庭的一个女孩子,或者是一个娶了这个女人的这个男人就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在他的原生家庭里面并没有这些行为信息,那么这些行为信息呢就会强烈的干扰那个女人。
在电视台,你看我做了一期节目啊。就是他的爸爸呢,是一个强迫症并且带有偏执色彩的一个男人。他的儿子呢,正在得强迫症,在医院治疗。这个爸爸呢,他一直认为儿子没有什么事情,是因为这个父亲的家庭里面代代的人都有这样带有强迫性个性的人。所以对夫妻来讲,他从小生活在这个家庭的信息中,他就把这个家庭这样的信息接纳了,他觉得这个儿子没什么。但对这个女性来讲,她是生活在一个没有这种性格的家庭里面,她就特别特别的受不了,她就特别的受到刺激。于是呢,她就拉着这两个男人到电视台来做节目,让他们两个改变。既要让儿子改变,还要让他的父亲改变。
那么当我用这个家庭治疗理论来想,用自主理论来思考来讲,就是对家庭的这种冲突,真正要达成改变,不是这两个男人改变,而是这个女人把这个信息正常化。也就说这个女性开始接纳这个家族的这个信息,并且试图和这个信息匹配。至少不去强烈的去对抗这些信息的时候呢,这三个人,家庭内部来讲,它会形成比较好的一致性。那么三个人的关系就会更好的相处,同时,由于家庭内部的和谐又会导致儿子和外部的人和谐相处。
你想想,儿子如果能够通过家庭去吸引他的妈妈,妈妈也能发展一种能力去吸引他的儿子,儿子会把这种经验放在他的同学和老师那个关系中。他会用和妈妈处理的比较成功的经验,投注在他的同学和他的老师的关系里。这个时候孩子的新问题已会变得轻一点,或者是容易改变一点。
所以呢,在自组织理论里面呢,就说你就来引导的家庭治疗,你就会发现治疗师不是通由一个所谓正确或错误的观念,而是通过一个家庭自组织系统产生的信息结构来引导来访者去达成一致和协同。
在这一期节目里面最为惊讶的,就是我要求这个妈妈变成一个带有强迫性的人。我说你应该学习强迫性人格的生活,我说他们高度的要求细节、高度的追求准确、高度的要求安全感。我说既然家里两个男人都是这样的人,那么你因为爱他们就要成为他们。为了这一点,我还跟小青争论。小青说你是一个大男子主义啊,为什么明明是那两个男人生病了,你要让这个女人去学习得那个病呢?我就跟小青讲,从自组织来讲的话,谁最容易改变呢?一般当然妈妈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的性格,所以她是更能够发生变化的。
那么,她的变化呢,就会引发耗散,就会引发原来关系的那种状态的干扰和破坏,也就说它会出现耗散。而这个耗散呢,就会慢慢地达成三个人之间的有益的探索和好的互动行为。那么,必会有一天这个家庭会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他们在家庭内部冲突会解决。我就说如果我们现在是让那个男人和这个儿子去发生改变的话,这个改变比较难,比较困难,但是妈妈的改变是容易达成。而这个改变,就会通过连锁让她的儿子和她的丈夫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使用的自组织理论啊。
自组织理论在家庭资源里面,就是说我们让这个容易改变的先改变再说。比如说在杭州做一个个案,今天会谈到。在讲课里就是一个孩子14岁,他上网。他不上中学,他完全处在网络的依赖这个状态。那么他的妈妈呢,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出来的人,对吧!是一个理性很强的一个妈妈。妈妈跟他的爸爸早就离婚了,在孩子七岁的时候是因为他的爸爸不学无术,是一个好逸恶劳、小富即安、没有上进心,他们都是同一个大学的同班同学。但是在生活中呢,这个女孩子呢,这个女性呢,是四十四岁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干部,就是一个很大的干部,掌管着一些部门。但是她的丈夫仍然是一个主任科员,所以她就愤然跟她丈夫离婚了,因为她不愿意她的儿子变成她丈夫那样的男人。
但是在当我们排出这个女性的家谱,才发现她的家族里面所有的男人都具有相似性。所以在自组织理论理解家庭,我们会是说是父母养育的女人喜欢找同一类的男人,而那个家庭的男人又会找到相似的女人,就是蛮奇怪的,这其实这是不由我们意愿来决定的。所以呢,在那个家庭里面,我们就发现那个家庭的女人都很苦啊,都是含辛茹苦地既带孩子,要管理家庭的经济,要挣钱,要管着经济;而男人往往都是不争气的,都是游手好闲的男人。从他的爷爷那下来,爸爸、丈夫这三个男人就有某种相关性,包括他的儿子。这四代男人都具有某种相关性,就是不刻苦,不想努力,随遇而安啊,就是活在当下那种情况。那么这三代的女人,奶奶死得早,她的那个妈妈也死了。妈妈41岁,乳腺癌死了;奶奶47岁,是得了一个感染还是胰腺炎死了。
她现在40岁了,如果从家庭看到呈现的信息呢,我们就知道,如果像家庭的女人这样生活就是非常的辛苦,而且寿命还短。如果像家庭的男人这样来生活呢,他们虽然没有出息,但是他们活得很开心。他们总是满自在的去活着,而且他们身体健康。所以,当家庭呈现出这些信息系统的时候,是当这个信息是我们通过提问,由妈妈来表达出来的,这个信息本身对这个母亲的干扰是巨大的。当她回答出她的家庭这个现实,我们就问为什么这家人的女人都早早就走了的时候,实际上家庭本身蕴含的信息就强烈地干扰了这个来访者。所以来访者走的时候就说,看来我还是不要让儿子像我们家的女人。因为如果儿子变得和她一样,似乎就要过跟她一样的生活,还不如像他爸爸这样,或者像他的爷爷这样幸福,开开心心的,健健康康的长寿啊,挣的钱够吃够花就可以了。
因为这种观念呢,其实对未来社会来讲,未来的这个中国呢,它一定是一个高福利的中国。因为等到这个80后的孩子们掌权,因为他们从小得到了满足,他们更平和,他们会让这个社会朝向高福利和低竞争的状态发展。那么像她的孩子呢,就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的准备了,对吧!所以呢,当谈到这个家庭信息的时候呢,这些信息会强烈的干扰这个女人。那么这个女人走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变化,她不再对她的儿子的前途那么的焦虑了。但是呢,当她发生了改变以后,她的儿子反倒开始去好好上学了。也就是过去某种关系平衡被打破了,以后儿子也会处在新的选择中,他就得到了一个改变。
同样的,我们在理解到就是家庭变化了,由于他的不可预测,但是可以通过家谱图去找到线索,去通过家庭成员曾有的成功。比如说在自组织理论里面啊,我在治疗家庭的时候呢,我就很善于从来访者家庭内部去找到解决方式,是家庭存有的、有效的、成功的这样的一个经验。
我喜欢比如说来访者是带着个老二男孩儿,我会在整个家序中寻找排在第二位的男孩儿的命运。我会把这个命运,做一个和这个孩子的一个前瞻性的预期性的估计,我们这样发展出来的一种家庭治疗的方法。我在外面培训家庭治疗师的时候,非常强调治疗师不能带出任何信息,不能跟家庭引入新信息。因为这种新信息虽然看起来正确,但是对于原家庭来讲,可能是一种破坏。那这种破坏是不是又是useful的,这就不知道了,这就让家庭要冒风险。而治疗师最佳的治疗就是无害,就说至少啊你要是最基本的保证就是要让你的治疗对家庭和对个体来讲是无害,你要来达成这个。但是是否能够通过治疗获益,不知道啊,这个事我们决定不了,同时来访者也不能预期的一个东西。那么,对家庭现实来讲呢,症状就存在一种系统的这个功能。那么这功能、这症状就是一种耗散的事件啊,同样呢问题会构成家庭的现实。
那么,同样在动力模型里面呢?线性动力学在谈到的自组织里面,就关于动力学方面,就是有两种动力,甚至有多种动力,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两种,一种是线性动力学,就是它是通过渐进的、起伏的、节律的和循环的方式来发展的动力,包括人的发展啊,成长啊,我们都可以用这一套动力去解释。但是同样呢,还有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就发现它似乎并不是渐进的,它是并行和并存的,是同时存在的。它并不是一个渐进关系,它是一个并行的关系,是同时在走的关系。
那么有段时间里看到了这个动力,但是这个动力不是这个动力使然的,他们之间并不是关联的,而是并行的。同样这个非线性动力学的扰动,这个扰动呢,就是当一个动力在发展的时候,它会受到外部的摆动,它会波动,它会处在不同的状态下面。那么就像我们说的,有的人学习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又好了,一会儿又不好了,并没有原因,那是他的动力类型来决定的。像我们说的双向情感障碍的人呢,他的学习就会起伏很大,有些时候根本学不进去,有些时候他一天就可以读一年的书。那么这种事情并没有原因啊,他就是一种动力类型。湍流呢,就像我们说的漩涡啊,就是像河流入海的地方就会形成很大的湍流,那这个湍流是什么呢?是一个自组织动力的这个非线性动力的关系。
湍流是很复杂的,也很难用一种线性动力学去描述或者线性的数学模型去描述一个,一个在这个石滩上波动的旋转的漩涡式的水流动力,你是无法去表达的。这是大自然生成的,这个非线性的东西。这些自组织在动力学方面是这样来理解的。那么对自组织理论,我们谈到用动力学判断。那就是常常,我们可以用我们当然的技术,能够交流的动力学还是一个线性的一个又可以用言语描述的,而不是一个湍流。因为湍流无法去描述它的动力方向,因为它是紊乱的,它是瞬间改变的,它是绝不怎么重复的这样一个东西。
那么我们在自组织理论里面也有关于动力学的判断,这个判断的就是人的特征啊,1到10这样的打分。自我觉察、共情能力、疾病观念、关系现实、生命经历、时间组织、有效的资源、治疗师的感觉和对扰动反应。那么这几个方面呢,往往在做自组织治疗的时候要来对来访者做动力分析。因为只有对他的动力有把握的时候,你才能够决定你扰动的力度和扰动的深度包括扰动的持续时间。
如果你对来访者的这个改变,改变的力量或者改变的动力,或者他能不能改变,有没有有用的资源?没有做确切的判断的话,那你的扰动是盲目的,你是治疗师个人喜好。那么当你对来访者有一个真切的判断,包括他的个性啊,觉察力啊,共情力啊,对疾病的态度啊,还有就是他生活和社会层面的关系啊,还有他曾经历过多少东西啊,还有他对时间的理解等等。那么我对来访者的动力学,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而这个认识会达成你的扰动精准,而且能够达成这个扰动引发的耗散。然后继发引起他的协同,最后引起她新的变化发生啊,这个是很有意思的。所以自组织过去我也谈到过,现在我要强调,就自组织的心理学的,它的心理治疗师的特征,就是首先承认变化是不可预测。就说这次他也治疗了,现在他说是要让孩子上学,或者是让老公戒烟,或者是让夫妻关系变好。我们内心我们也可以朝向来访者要求的方式去做,但是我们内心却保持在自组织的状态下。就说我们虽然按照来访者要求去促进孩子上学,维持婚姻,改善婚姻的关系或者是处理他的神经症,强迫症。但是我们心里知道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耗散事件的意义,那么我们去改变它的时候呢,就要变得非常非常的节制。
这个节制就说我要跟着来访者的后面走,或者我只是在那个微小的层面发生改变。比如说他来的时候谈的是婚姻关系,但是可能我不去讨论关于婚外情啊,关于这个背叛啊,或者关于这个男性的暴力。我要去谈论一些生活中的其它的小层面。那么改变先从这些层面开始,看看在这些层面能不能达成协同。如果能够达成,我们才波动到他的大的层面去。那么这样就是由于我们对变化不可预测,所以我们治疗就会变得尽可能从小的地方开始。而且呢,就是治疗师是要有一个心理能力,你就说你要有比来访者更能够接受症状的维持继续存在。往往治疗师迫不及待的希望来访者好起来,是因为治疗师渴望看到的效果,那么这种这个时候的治疗师呢,就会对来访者的变化产生不好的影响。
那么,如果一个自组织的这个心理治疗师呢,他会让他的扰动,让他对来访者的改变放在一个微小的、细微的地方。他又比来访者更能够接受症状存在,并且发展的这种心理能力。在这个时候呢,心理治疗师就变得强大。而且呢,我们要尽可能地跟随来访者走,而不是拉着他走。我们是跟着他的动力走,是看着他的发展的可能性去促进她,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去改变他。这样做的治疗师呢,就必须是承认变化不可以预测。
第二个特征,那就是结束扰动技术。扰动技术,有时候我们要放弃所有心理学设置和所有心理学。当然我这样说了,不等于我们真的要放弃了。放弃,而是说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在一起设置的同时呢,我们要开始考虑什么是扰动。扰动来讲就说不管我跟他达成的关系,我的存在,或者今天我穿的是什么衣服都可能对来访者产生扰动。就像是你面对一个女孩子,她今天撒了香水,会对你有影响,不同的香水会对你不同的刺激是一样的。那么治疗师呢?要开始来敏感到差异性信息,所有你和来访者差异性信息对来访者本身就存在着扰动功能。
那么,在选择扰动的时候呢,就说一定要注意节制,就是细微细微啊,这就是扰动技术了。扰动其实就是要达成蝴蝶效应。以前我也谈到过就说为什么使用扰动技术。就是因为扰动,要逼迫来访者产生蝴蝶效应,产生连锁、产生协同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第三个特征呢?就是我以前谈到过,就是说由于每个人是处在不同的人文环境下的,那么治疗师必须成为一个人文信息库。什么意思呢?你就说他必须是一个有多元文化储备的那个男人或者那个女人。因为实际上我们都受到很多文化的影响,所以呢,我建议就是说喜欢自组织治疗的心理医生呢,要学会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艺术,考古学,烹调什么,所有的学问你都有记在你的这个内部组织里面。因为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找到一个文化信息来对你的来访者进行干扰,就要成为一个信息库。
所以我现在读一下啊,就对变化的不可预见,是治疗师要巧妙的选择咨询方向,并且根据当事人的动力情形来决定扰动的强弱。那么扰动分顺其道而行之,就是把他所朝向的方向推向或者反着扰动。就是一个是顺着他去扰动, 他想好,我们就促进他好;一个是他想好,我们故意让他保持这个问题或者不要好或者把问题做得更大。或者呢,欲擒故纵,我们在维持他的这个症状或者她的信息前呢,我们故意把他夸大化,荒谬化。就像我在处理早恋的时候,我要让这个妈妈过度地去认同的一个男孩,把那个男孩夸奖到比他的本身要好的位置,这个时候女孩子会因为这样的一个行为而回到一个客观的环境中。一个妈妈越喜欢她女儿的那个男孩子,那个女儿放弃男孩的可能性就越大啊,这就是欲擒故纵的东西。同样,我们也经常设定干扰物,挂一个东西,送她一个东西,或者让她记住一句话,或者是让她想象一个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扰动的过程。
今天呢,扰动理论主要是一个涉及到混沌学学和动力学的这样一个东西。比如说无序的不确定的,无规则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让它慢慢的有序和确定和规则呢?这就是我刚才谈的,就是你自组织里面是一个无序怎么到有序呢?这就是扰动要来完成的。要接受扰动理论,我们要想到就说事物的变化常常是因为另外的事物在变化,这就是同时性原则。就是说往往一件事情在发生,是因为同时还有其他的事情在发生;如果同时那些事情没有发生,这个事情也不会发生。啊,这就是扰动。如果我们一个事情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引入一个新事件,新的事情,或者我们通过扰动发生了一个原来没有的,由于它是同时在一个时刻发生的,那么这个行为和那个行为必然会产生干扰。
对扰动的接纳,就要理解几个词。一个叫初始条件。初始条件,我在讲到儿童智商的时候,非常强调就是儿童小时候的这个初始条件。那么对家庭来讲,对个体来讲,对社会组织来讲,初始条件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治疗需要对初始条件具有极高的敏感。
第二就是临界。临界就是当一个扰动达成了一定深度的时候呢,像那个时候蝴蝶效应已经激发了一种超循环体系,或者叫质变,或者叫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系统更新。往往就是这样,我在北京呢,就是会有一些优势。很多来访者,已经经历了好多好多心理治疗,然后跑到北京来。实际上那些心理医生已经对来访者进行了大量的扰动,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扰动,但是他们跟来访者的接触就必然对来访者有扰动。虽然他们做的精神分析,认知或者是家庭治疗或者行为,但是他们本身存在,对来访者产生的扰动是一点一点的积攒和加强,觉得这个耗散会越来越多。来到北京的时候呢,当见到我的时候,马上会觉察他已经处在临界了,就是我轻轻的推他一下。或者把他所有的咨询经验里面的医生曾经谈到的事情,做过的事情,对它做一个解释,等一下就好了,这就是临界。其实我们在长程里面,会更多地看到这种临界点。看到了,我们会感觉这个来访者快变了,他已经到了一个境界了,他已经要改变了。
那么第三呢,就是我们谈到了,就在扰动里面,对蝴蝶效应的这个连锁性。就是说当一个行为老出现的时候,你就当一个信息干扰老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个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在理解人的自尊里面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当我们每天听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就会引发我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联想。但是如果每天都接受这个信息刺激,我们的内部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当这种信息就是说像那个亚健康啊,疲劳综合症啊,很多很多的信息激发。
如果你过多的关心它,那么这个词本身会让你内心产生一个对这个词汇的理解。这个词汇的理解就是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呢,会慢慢的重组你的内心。当你读及信息多的时候,你就变成了一个标准的抑郁症、标准的焦虑症、标准的强迫症或者标准的亚健康或者标准的疲劳综合症。那么这样阐释的过程,实际上像一个蝴蝶效应过程。是因为你被这个信息过度刺激以后,以致于你自己内部组织产生了一个超循环。对吧,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印第安人不得抑郁症或者南非的土著不得抑郁症,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东西啊。他们会把这些情绪做其他文化的解释啊!他不会把它成为一个他去选择自杀的这样一个前提。
就是说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在一个文化学里面呢,其实我一直读了很多文化学方面的研究或者是生物发展的研究才理解到,就是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会读不同的病,他的治疗也不同。比如在中国中药就很有效,但是在欧洲中药就无效。或者就说,这种有效或无效,是不是内部产生的这个神秘的自组织呢,对吧,完全是可能的。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呢得不同的病,有不同的这个信仰和崇拜,但是它就是灵啊。对吧,但是你换一种文化,你又不灵了。我经常会举例子说做坐月子。女孩子生孩子了,在中国来讲一定的,一个月不能碰凉水,不能劳累了,不能太熬夜,得有月嫂去替代她。不然的话,她就一辈子会腰疼,会肚子疼,会不舒服或者会落下妇科病。那么,在中国这个比例并不少,如果你真的是让孩子就去做的话,她就会。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信息不停的在刺激这个女孩子。那么她的内心就会呈现出内心相应的症状来。而且症状呢,在医学上是无法解释的,因为查不到,检查不出来,但是她的症状又是确确实实的,所以这些就叫月根儿子里闹得病。
但是一个美国人,她生完孩子就抱着孩子出去晒太阳,然后当天她就洗凉水澡,甚至去游泳,然后甚至去开party。从来没有这个信息影响她,她也没有月子病,她也不得月子病,而除非是感染性的疾病啊,她不得月子病,没有什么腰酸腿疼,这就是文化有些时候产生的这个影响了。其实也是因为信息干扰引发的连锁,形成的蝴蝶效应。这个蝴蝶效应,会让我们内部发生一个真实的改变。
在最后,在课程结束之前呢,我读几条啊,这个扰动理论,就是说心理事件的关系是复杂关系,因果思维建构的事件感知是不可推敲的。改变了时机,规定论和决定论,这个自组织理论,或者关于干扰理论啊,就破坏了规定论与决定论对设计变化的不可预测的治疗理论。同样呢要来思考人类是如何认识问题,描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认识描述解决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的本质。那么通由自组织理论以来,这样就要首先要搞清楚这个人是在怎么认识,怎么描述和怎么处理他的问题的,研究他这个方式才能找到真正让来访者改变的东西。最后一句话呢,就是真实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叙说出来的真实是建构的。
好吧,今天的课呢,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 114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吧~
写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