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表妹家串门,小外甥正是淘气的年纪,一看到有人来了更加的兴奋。不一会,到处都是小外甥从收纳箱扔出的玩具。妹夫状态不是很好,看到地上乱遭遭的样子也忍不住对外甥喊了起来。小外甥不懂得察颜观色,也跟着吼了起来,同时拿起手中的玩具向妹夫掷去,恰好砸到妹夫眼眶上。妹夫气急败坏,回屋拿起晾衣架就往外甥屁股上一顿猛抽。原本处于兴奋狂欢状态的外甥,瞬间泪流满面。
待妹夫状态平息后,我们与他闲聊。劝他可不能这么打孩子。妹夫倒也实诚,说他小时候父母给的也是这种教育,他也只知道用这种方式去教育自己孩子。我们也不知再怎么接话,只得劝导还是要少对孩子动手。
回到家,爱人问我,我怎么没有重复上一代的教育方式,这是不是和学历有关。我笑笑,纵然我是搞教育的,也不可避免会重复上一代的教育方式。学历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做事的方式更多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我的改变与学历无关,而是我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比父母更加高明。我父母那个时代在农村上过一二年的学就出来忙活家里的活计,二十多岁就有了我。他们那时面对的不是生活压力,而是生存压力,根本不考虑如何教育孩子。也许面对困难太多,他们在转移焦虑过程中形成了打击型人格。我也被迫接受了多年的打击教育。不过,他们遗传给我一颗不安分的心。上中学时,我无限渴望逃离,期望能有一个不受他们管控的地方上学。父母当时为了生计要在北京打工,只得把我托付给县城上班的表舅。表舅当时是一个行政单位的办公室主任,眼界比较开阔。学校放周末假时我就去表舅家,他都会跟我谈天说地,他也比较会鼓励人,总能引导我利用自己的优势学习。周末他与县城朋友聚会时也会带上我。表舅让我认识到认识田间地头和建筑工地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也纠正了我中学毕业上中专的思想。后来,在我高考、考研的两次人生抉择中,表舅都用他远超我父母的见识为我打开思路。
回想寄人篱下的日子,肯定不如守在父母膝下承欢的生活。能够接触到一个远超父母见识的人引导,这才让我在求学、工作的前景比一起长大的伙伴们更加广阔。
作为曾经的孩子,我们即使长大也不会摆脱父母留给我们的影响。到了成人阶段,我们更应想办法提升自己眼界,客观认识到父母带给我们的缺陷,同时尽可能改善这些问题。否则,纵然我们在未来有能力“孟母三迁”,那时也无法让孩子“青出于蓝”!
再发一张跑步40分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