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语言的魔力:从生涯认知到生涯践行的故事

语言的魔力:从生涯认知到生涯践行的故事

作者: 敏思生涯 | 来源:发表于2019-11-21 23:57 被阅读0次

题记:这是一篇迟到的复盘文。11月3日下午,天津生涯践行成长联盟组织了第一次线下生涯咖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建鹏老师,为联盟成员的老师们带来了虽然简短(30分钟)但却非常精彩深刻的生涯践行故事。本文节选了王老师分享的核心观点以及我的部分思考。现在与你分享:)

神奇的语言,来自网络

“慢慢走,不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扎扎实实地向理想靠近!”

这句话摘自王建鹏老师微信签名,一语道出了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决心。在前面的破冰环节自我介绍时,建鹏老师提到他的梦想是建立一所学校,为孩子们。特别受触动!

生涯践行成长联盟第一次生涯咖啡活动

关于生涯认知,本质在语言的模式

建鹏老师谈到很多生涯的困惑,简单来讲,其实就是内部的图式或者认知框架)已经不适用于外部环境了,新的环境变化以后原有很多想象的内容都不起作用了,所以就会产生新的焦虑。而这种现象,在建鹏老师看来,本质上还是语言的问题——即怎么说服自己把逻辑理顺,把事情想通。

PS:金树人老师的《生涯咨询与辅导》书中,在生涯建构系统这章提到的“图式”或者“决策框架”、“理论”都有相同的含义,凯利Kelly(个人生涯建构理论创始人)认为”人人都是生活的科学家,即一次生涯决定只不过是进行生活实验的一个暂时的起点。我们对失常(disorder)的定义是,一个人不断的使用其已经失效了的个人建构。”

由此,建鹏老师开始引出两个概念,也是他最近一直在研究和关注的事情:节奏见识

找到自己的节奏,慢慢来比较快

前面一个小时的破冰环节,听到场的十几位老师分享自己与生涯结缘及助己达人的成长故事,建鹏老师说他会仔细听大家对自己生涯的节奏感是不是准确,比如”我正在践行生涯的路上或者我正在摸索自己的路上“,如果自己能够把控这个节奏感就是比较好的状态。

但是,有些老师就会觉得我起步有点晚、我时间有点来不及、我马上要做一件什么事情……这种情况下,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时间感特别的紧迫,然后节奏就会被打乱,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同一性(自我认同感)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有人说要给时间一点时间,看到时间的力量。或者用这个公式“快乐=能力-期待”,适当把期待的部分降低一点,也就是让自己的心和时间比,慢下来,就会减轻很多无效的焦虑。

PS:埃里克森解释的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节奏感的另一重含义:角色空间

因为角色冲突导致的困扰就更多了,无论是女性常见的生娃、升职、生活问题,还是男性35岁中年危机、二胎压力等等。当我们在自己已有的角色中时,新的角色冲突会比自己想象到的压力更大。

有一位男性来询者提到,家里生完二胎后自己的人生完全变了,原来已经适应了是一个孩子父亲的角色,以为一个娃和两个娃的父亲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这种角色的改变让时间和空间的冲突一下子变大了。

当然,女性的角色冲突更加明显。前不久一位40岁怀孕了二胎的女性,大孩在读高二,当孕期9个月的时候,开始焦虑,觉得孩子马上要读高三,这老二一出生后,重心肯定放在小娃身上,没有精力照顾老大,所以她就会发现她的母亲身份被拆成了两个,角色空间就会很混乱。

如果总是拿别人的角色和自己的角色来比,自己的节奏就可能被冲淡。所以,找到自己的节奏很重要。

扩大见识,直面冲突,提升资源和能力

当真实世界的图景和想象中的自洽逻辑开始冲突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受挫了,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糟糕了,我怎么这么差,要改变,但改变很难;另一种情况,现代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就是知识焦虑,总希望现在的图景赶上未来,但实际上能写到书上的一定已经是过去时了。

第一,见识扩大以后,矛盾冲突就会出现。我们总是习惯用别人更大的图式,来看我们自己,真实的场景不是这样的,很多因素都没提及。所以,一定的冲击保持动力是有益的。

但还有更关键的第二点,能否把见识转化到自己的真实图景中去。

在青少年生涯咨询时经常做家长课堂,有一位家长总结得特别到位,说给家长讲座就谈三个事:一是学会倾听、二是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三是自身要不断成长。但问题是很多道理都懂,却很难改变那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所以,焦虑必然存在。大部分人做不到第二点,因为转化需要非常精准化的陪伴和支持。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关键是资源和能力的匹配。很多孩子想明白了以后,家庭资源再给予支持,孩子的发展就是不错的。

以上,就是建鹏老师对生涯问题的理解。

生涯极致践行者,途梦之旅

中学生途梦平台

建鹏老师提到这个“中学生的生涯项目——途梦平台”的时候,眼中充满了光芒,不仅是因为刚刚获得得无数个全国教育类各大奖项和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件事带来的意义感和成就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新知和希望,同时也为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在职讲述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

建鹏老师从2015年开始做起,内容是邀请各行各业的人,给山区的孩子们用视频的方式分享职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做了将近1000场直播分享,涉及800个职业,31个省市,影响超过20万人。

“途梦公益项目”最初发起是因为一个理论,“SCCT——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从社会学习理论发展而来。建鹏老师意识到语言可以带给人力量,一个人对自己过去故事的解释会影响到现在和未来。

很多时候我们谈喜欢擅长、感兴趣的事,以及什么事情对我们重要,这一般是基于过去的事情,但过去时有一个问题,这与见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学习经验仅限于他们的见识,那途梦就要扩展他们的见识,更多的了解职业经验。

建鹏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以前问山区的孩子们喜欢做什么,回答一般只是医生、律师等这样的笼统大职业概念,但途梦上线越来越多职业被孩子了解以后,再询问他们喜欢的职业时,答案已经到了口腔科医生、航天工程师等等这样更加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了。

演说的背后,看见的是叙事语言的转变

建鹏老师分享的第二个践行项目是“演说训练营”,在南开大学已经开到第11期。这个演说训练营不讲述技巧,重点训练学生怎么组织语言叙述故事,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其实,演说训练营就是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生活故事的方式,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力量。

建鹏老师举了两个关于重构语言之后改变的故事。

一个是关于鞋子和生机的故事。

“学生在准备演讲稿时不知道怎么写,建鹏老师引导他:有没有对你来说一次很重要的事情?学生想了想,提到一个记忆,在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因为鞋子不合适,特别沮丧的时候,一位不太熟悉的老师,买了一双合适的鞋送给她。这件事学生记了好久。“

建鹏老师提到,其实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个意义和反思,抽取出来的东西意味着什么。学生仔细想,“好像是绝望背后的希望,一是信念,二是生机。”

老师说,每个人的用词都是有目的性的,不是随机的。再追问:到底是信念还是生机。希望指的是什么?”

学生反馈,他想到一种画面,黑暗中有一个小雏菊,……这个时候,慢慢的就透露出学生思维背后体现更多的是生机的含义。所以,演说故事就从这个点开始。

建鹏老师在分享

另一个故事,与父亲的告别仪式。

一位学员带着严重的心理情绪参加的,她的父亲刚去世,打击很大,删掉了微信所有好友,闷在屋子里超过3个月,已经封闭了,她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敲门,说有一个演说训练营,你去参加吧。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到了最后一个上台演讲的环节。

建鹏老师帮忙审核修改稿子,在100个人面前,学生边哭边讲。语言能够重新结构自己人生的状态,语言能够燃起希望。所有的好朋友,献花合影,这是他和父亲真正的告别。这一刻才会出来。这意义才是最大的。

以上,就是建鹏老师分享的关于生涯认知到生涯践行的故事,当然这背后还有很多让人触动的画面,相信你一定能体会到他想传递给我们的关于语言改变后带给每个人生命意义的转变力量。

感谢建鹏老师!如果有兴趣,请关注途梦教育,让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不因眼界而受到局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言的魔力:从生涯认知到生涯践行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dt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