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坐深圳一号线地铁,发现正在办一个叫做文化地铁的活动,在每节车厢门口,都贴了一张海报,上面印着经典书籍里的一条金句。
比如余华老师《活着》里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抱着兴趣,我从车头走到了车尾,每一句都去看了,不得不说,这个活动办的真好,让枯燥的地铁一下子有了很多书香气息。这些句子挑选的也别有用心,我不忍错过,随手记录了一些: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今日简史》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德米安》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最富创造力的壮年之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
看到一半,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不知道是不是活动策划者有意而为之,这些金句虽然出自于不同的书籍,但大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做自己。
关于“做自己”,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书籍、影视、音乐各类作品中频繁涉及,但我想,没有人会对这个命题有一个最终的回答,没有人会非常肯定的说清楚,自我到底是什么。
每次读到“做自己”,我都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因为能够做自己,是非常酷的一件事,令人神往。但我也知道,自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我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外界影响,真正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并不是你为了要去做自己而去做自己,而是你所有的经历,构成了你自己。
至少在今天前,我对“做自己”这三个字的认识是这样的。但是我今天读到了一本书,更加升华了我对这一命题的认识。
这本书就是《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今日简史》,一开始我对这本大部头的是敬而远之的,现在只能说是相见恨晚。
我看了第20章《意义:人生不是虚构的故事》,直接贴出书里的结论:
虽然一切大故事都是由人类心智虚构出来的,但也无须感到绝望。毕竟,现实仍然存在。虽然我们并没有在什么虚构的宇宙大戏里扮演任何角色,但我们又何必扮演任何角色呢?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不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如何摆脱痛苦”。等到我们放下所有虚构的故事,对事物的观察就能远比过去清晰,而如果我们能真正了解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的真相,什么都无法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悲伤。当然,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人类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靠创造和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但也因此,人类特别拙于判断虚构和现实的差异。毕竟我们要无视两者的差异,才能得以生存,过于计较,就会受苦。因为,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就是痛苦。
所以,如果真想知道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自己的身份,最好的出发点就是开始观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质。
答案永远不会是一个故事。
也许你直接看结论会觉得有点突兀,我结合书里的推导加上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以下三点:
1. 人生由“故事”构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个故事。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一个故事。
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是一个故事。
“做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故事。
故事的意义就在于给自己打造了一个行得通的身份认同,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甚至除了个人身份认同,就连人类整体的机构体制都是建立在故事上的。
2. 故事不是真相
人类的选择和创造力的背后并没有什么神秘的魔法,单纯的只是几十亿个神经元交换生化信号后的产物。
想要了解自己,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承认“自我”也是个虚构的故事,会通过心智思维不断的制造、更新和重写。我们的脑子里有个讲故事的人,会解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儿,他用珍贵的记忆、宝贵的创伤建立起个人神话,但是这些记忆与创伤往往不等于真相。
那真相是什么,书里引用了佛教的说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灭为乐”,宇宙没有意义,而人的感觉也同样没有意义。这就是事实。
3. 想要区分故事和真相,必然换来的就是痛苦
无常。
就算你能探索银河系、探索你的身体和心智,即使你探索得更远,也无法找到永不改变的东西、永恒固定的本质,更无法得到永恒的满足。
人类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常常就是因为无法体会到这一点,总觉得在某个地方会有永恒的本质,而只要自己找到,就能永远心满意足。这种永恒的本质有时称为上帝、有时称为国家、有时称为灵魂、有时称为真实的自我,有时则称为真爱。人对此越执着,最后找不到的时候也就越失望、越痛苦。
只有等到我们放下所有虚构的故事,对事物的观察才更加清晰,意识到了生命的无常,那什么都无法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悲伤。
反过来说,故事也是人类为了逃避痛苦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
其实写到这儿,感觉自己说了一大堆废话,对实际生活没有任何指导作用。
想到了今天刷微博看到的一个段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