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结伴游华东江南,起心动念已有多时,总没人响应,因为但凡有旅游冲动的人基本都把中国最富饶,最有文化底蕴之一的华东江南作为首选之地,所以,在我的朋友圈里还真难找出没到过华东江南的人。最近,乡下的芬叔跟随其儿子迁居到和我同一个城市里居住,一次闲聊之间得知芬叔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也有外出开开眼界的想法,于是,我们叔侄俩一拍即合,决定结伴出行。
如果说南京为江南的首要城市,我想不会有人反对。南京古称金陵,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现今的江苏省会,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我还是较早就熟知的。同时,南京还是中国的四大火炉之一,我也早有所闻,但是真实的南京是个什么样子呢?
抱着十分期待的心情,七月三十日,我们叔侄俩跟随七彩江南旅行团一行50人早晨七时从上海出发,搭乘大巴历经3小时50分来到了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观光。
甫一下车,那真是冰火两重天的真实体验啊——由于车上的空调温度和室外温度形成强烈的反差,下车才过几分钟,汗水浸透了全身,真有置身于桑拿熏蒸室,并趋于窒息的感觉。此时打开手机查看天气,南京市当日的气温显示为37C°。果然,南京这个"火炉”称谓并非虚传。天气虽热,人气可谓更热,大街小巷,人流如潮,看来,滚滚的热浪一点也没有影响到游人们的兴致。
夫子庙,导游小徐在大巴上就有详细的介绍。它位于南京市秦淮河风光带核心区,即南京孔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同时,还是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在它已被评为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因此,如此酷热的夏季它都能吸引来众多游客就不足为怪了。
按照导游的约定,随团人员在此景区自由活动时间仅为一小时,加上天气酷热难当,因此我和芬叔都不敢走得太远,基本上局限在200米范围内转圈圈。活动范围虽然不大,但是只要你用心观察,当你站在秦淮河畔环视四方,便能感觉出这一带地方历史文化的厚重。
夫子庙一带,地面全部由花岗岩石板铺垫,庙内的一些石阶砖已被行人踏出油光,窥一斑而知全豹,足可印证该地方的世事沧桑。四周清一色的古建筑群保存非常完好,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串联起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秦淮河,如果论波澜壮阔,那么它可以说不值一提,因为它的河面最宽处也许不足一百米,水流也不急。导游介绍说,秦淮河是由东向西横向贯穿南京城直接注入长江,谓之为南京的母亲河,也是所谓的中国第一的文化名河。秦淮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南京在六朝时已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的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现时,沿河两岸4.2公里的观光带,由古时遗落的金粉楼台仍依稀可见。因之历史文化的积淀,秦淮河也随之成名。
我知晓秦淮河,那得从我国的文学大家朱自清和俞平伯的两篇著名散文《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说起 。一九二三年,青年的朱、俞二人结伴乘坐七板船(小游船)畅游秦淮河,而后,他俩相约以同一个题目《浆声灯影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散文。结果,两人的文章虽然风格各异,各有千秋,但是他们都用细腻的笔触把历史文化积淀于秦淮河两岸的人文、景观和各自的思想、感情融汇在文章里。他俩的同题散文均为后人所熟知和称颂。我正是因为拜读过两位大家的精彩文章知晓了秦淮河,并因此产生了到此一游的强烈冲动。
站在秦淮河边,此刻,我脑中所思,所想的不是现代闹市的繁嚣,而是此地上千年历史画卷在大脑中浮想连翩。
回望眼前,夫子庙景区最抢眼的古建筑莫过于江南贡院了。江南贡院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学宫东侧,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江南贡院有多大呢?据说它最鼎盛的时候,面积大约有如今北京故宫的3个之大。而且历朝历代在这里考出过900名状元。因此,这一带地方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一块风水宝地。
与江南贡院相对,位于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有一处不显眼的巷道,巷道入口处的排楼上方有不太显眼的三个字:乌衣巷。乌依巷内的建设物为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就是这个不显眼的处所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乌衣巷的著名是因为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的开国将军王导,淝水之战的将领谢安两大家族都曾是这里的主人。至到唐朝时此地不再繁华,巷里住着普通百姓,道路旁边长满野草、野花。这种时代的变迁,也为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提供了珍贵的诗作素材。他欣然落笔,题写了脍炙人口的七绝名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然,该巷如今也不再是王、谢后人之住所,但是却仍然为两人设了纪念馆以供游人参观。
转悠间,集合时间已到,导游小徐打趣的总结说:“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区拍照,回到家什么都不知道,该景点至此结束,再往下一站”。当回到大巴坐稳后芬叔感叹道:"这次出行,我这个井底之蛙总算见到一遍天了”。我心里自忖,相对于世界之大,有多少人不是井底之蛙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