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对中国的古诗词甚是喜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的神情跃然纸上。也曾自以为得,也读过陶渊明不少田园诗,每每读来,爱不释卷,“带月荷锄归”意境,“草盛豆苗稀”的豁达,一个不怎么好的事情,在他笔下,却觉得是自然,是刚刚好的恰到好处,他被认为中国田园诗风的代表。所以关于他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记得也有人据这句诗认为陶氏是眼中有疾(斗鸡眼),否则在东篱下采菊,怎么就见到了南山了哪?
我尤感于陶氏的洒脱与真情,不为五斗米折腰于当时权贵,但也对当时的陶氏不理解,孩子不管,家人遣散,整日里沽酒买醉,连累孩子痴傻饿死,想着祖先也曾为将军,但到他辈确是只一个自己洒脱了,我不知这样的丈夫能给妻子或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安一个什么样的家?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开头写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是怎样美的一个画面,怎样的一个仙境。也有的说是一个理想国的“乌托邦”,后来自己也走上了社会,才懂得那个“乌托邦”的可贵。
人总得靠精神活着,用心理学的话解释为“移情”,这样暂时遗忘眼前的困苦,因为人的记忆也是有选择的,正如我们吃饭或写东西一样,找有用的东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或许正是因为生活中没有才幻想于理想,发诸笔端。这样想着,我也有些释然了,也许当时陶氏是也是这个心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