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从容”

说“从容”

作者: 松下闻 | 来源:发表于2024-07-17 07:46 被阅读0次

    (2016课标Ⅰ卷)文本(节选):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参考答案是“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译文中“从容”一词被原词保留下来了,此举不妥,有草率之嫌。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力来坚守“信、达、雅”的原则,于高考而言,“信”与“达”尤其重要。“信”是就字词而言的,要力求准确到位;“达”是就句子而言的,要尽量通顺流畅。老师在课堂上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学生也把这种要求贯彻到各种考试中去。而此处翻译明显不合“达”的标准,失之随意。在文言翻译过程中,专有名词和古今义同的词可以原词保留下来。“从容”一词不是专有名词,那么,它是古今义同的词吗?《现代汉语词典》对“从容”的注释有两个义项:一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二是(时间或经济)宽裕。毫无疑问,“宽裕”这个义项不适合此处,在现代汉语中,“不慌不忙”“镇静”“沉着”这一义项常常要用于一种可能或已经处于忙乱、冲动、不安、危险等状态的语境中,纵观此句上下文,不存在这种状态。试想,如果将之译成“苏轼不慌不忙地指责公亮”,或者“镇静地指责”,“沉着地指责”,那么必定会让人误解为苏轼与曾公亮有过一场激烈的争吵。其实,从《宋史》对曾公亮的记载来看,曾公亮虽有私心,但堪称能臣,苏轼更是一个率真的人,容易坦露心迹,但为人宽容豁达,故责备曾公亮符合其性格,若说与之产生了严重冲突,则不可信。因此,“不慌不忙,镇静,沉着”这一义项也不适合此处。当我认真读这画横线的句子时,总觉得这两句间缺少一个衔接,苏轼的责备和世人的讥讽不应该是一个并列的关系。我从《宋史》中查找到了原文,果然,这两句话间被删去了“公亮曰:‘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一句。于是,豁然开朗,苏轼与曾公亮的对话是世人讥讽的原因,前后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前文虽有曾公亮听顺王安石的事实,但被删的这句更能看出曾公亮的“持禄固宠”的心理。没有这句话,我总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轼为什么这么冒失地指责曾公亮,有了这句话,我才明白,原来他们之间有一番对话,这样就合情合理了。设想一下,苏轼与曾公亮在谈话,其中谈到了王安石,也谈到了曾公亮对王安石的态度,于是,苏轼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曾公亮就为自己辩解,我之所以如此对待王安石,完全是因为“上与介甫如一人”,但这样的辩解毫无疑问不能令苏轼满意,也不能令天下人满意,于是,世人就说曾公亮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禄位和恩宠。在这番对话中,“从容”这个词无疑是用来形容苏轼的语气的,那么它到底应该如何翻译呢?无独有偶,明代张自烈所撰《正字通》在“容”字条下,对“从容”一词举例:“又从容,《淮阴侯传》:‘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细细比较,两句话惊人地相似,“从容”一词均用于两人的对话中,用来形容说话人的语气,张自烈自注之为“缓谈也”,释“从容”为“缓”。笔者认为,此义合理,译为现代汉语则为“缓缓”“慢慢”之义。不妨另举数例,以为旁证。⑴(符)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晋书·王猛传》)⑵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宋史·张士逊传》)⑶世勣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⑷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⑸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世说新语·文学》)除此之外,“从容”还常常用来形容两人之间私下里的谈话,在这种私密的环境下交流,所谈内容不宜公开或在短时内不宜公开。依据具体语境,可译之为“悄悄”“私下里”。如⑴大将军徐达深疾其(胡惟庸)奸,从容言于帝。(《明史·胡惟庸传》)⑵初,上(杨坚)潜龙时,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隋书·宇文庆传》)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从容”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从容”,两者意义差别较大,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可原词保留,应结合上下文,顾及具体的语境,灵活地准确地翻译。从容,若用于两人的对话中,多形容说话者的语气,可译为“缓缓”“慢慢”;若形容一场不宜公开的谈话,则可译为“悄悄”“私下里”

    结合语境辨析“从容”如何翻译山东邹城一中苏琳

    2018年11月份的《语文月刊》上刊载了深圳高级高中罗佰方老师的文章《从教材里学,到考试中用》,从实用的角度为高三文言文复习备考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文中提到了近几年高考文言文中出现双音节词的翻译,举例2016年全国I卷“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中“从容”一词,但并未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从容”词义如何判断作进一步阐释,略有遗憾,在此我想结合具体文本对“从容”一词的翻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对于人教版高中必修四《张衡传》里出现的“常从容淡静”,课本注释并未特别解释“从容”的含义,配套教参对“从容”的解释是“举止稳重”,这个解释基本符合商务印书馆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从容”的第一条释义。但是,在文言文中出现的“从容”更多时候并不是古今同义,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对“从容”进行了更多意项的阐释:1 不慌不忙;2 随口、闲谈;3举动;4 斡旋。那么,2016年全国I卷“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中的“从容”该如何翻译才更确切呢?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考虑语境,有时词语的意思需要抛开思维定式进行大胆猜测。2016年全国I卷文言文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传主是北宋名臣曾公亮,选文将原文中的正文和论赞部分融合,简要概括了曾公亮为民兴利除弊、基层为官心系百姓、朝中执政坚持原则的人生历程,最后提到了曾公亮对王安石的支持以及王安石对他的感激,最后一句“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反映了苏轼及世人对曾公亮为人处世的评价。“不能救正”“持禄固宠”显示了明显的否定之意。而苏轼对赞同王安石的人评价即使不高,也不应是“严肃地”进行,更合适的翻译应为“随口、闲谈”。

    类似的例子在平时练习中并不少见。《宋史·叶衡传》中有语句云“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通过皇上对叶衡意见的重视,可见叶衡在皇上心中的地位。结合前文,亦可见君臣关系的融洽、亲密。“从容赐坐”的主语是皇上,故而此处“从容”也应为“随口”之意才符合原文情境和人物身份,而不是“从容不迫”。《旧唐书·田弘正传》写到田弘正在季安麾下任职,而“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结合季安是田弘正的上级以及其为人的风格,田弘正对他的劝告只能是私下婉言进行,所以“从容”亦应理解为“在闲谈中”而非其他。《汉书·韩信传》中有语云“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结合后文韩信对刘邦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可见君臣对话的氛围是友好的随意的,故而也应理解为“闲谈”。,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吴早先老师对“从容”一词用法已有更多总结,在此不再赘述。仅从结合语境判断“从容”一词的具体释义提出粗浅看法,求教于同行诸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从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kl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