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儿,望儿长,生长何曾见孝亲。及早看破,枉作马牛身。那晓儿痛痒,母担心,推干就湿备劳辛。才离怀抱,便成忤逆人。
——右调《戴霜行》
话说昨天极少吃夜宵的我,在午夜的时候突然感到肚子饿,于是就穿着拖鞋短裤出门寻找食物了。走到街上才知道,深夜路边商铺都关了门,原本热闹的街现在黑漆漆的显得格外冷清。只有熙熙攘攘的出租车从路上呼啸而过,街尾处唯一没关门的店铺灯光显得格外孤独。
这是一家开了有一些年份的小吃店。店主是一对约六十几夫妻。两位老人均已白了头,妇人更是劳累压弯腰,弯曲的后背一片潮湿。老板倒是看起来年轻时身材魁梧,如今却两鬓斑白,汗水还挂在额头来不及擦拭,同样后背汗水浸湿了一大片。
我走进店里点了一份炸酱面,由于此时并没有其他客人,面条很快上来了。在吃面条的同时我有一句没一句和老板夫妻聊了起来。
我:“老板,这么晚了,怎么还没打烊,还在营业呢?”
老板:“唉!这一带马上要拆迁了,人越来越少了。早上六七点到现在店租还不够呢。下午还停水,还要去附近提水,今天都提十几桶水来店里了。”
我:“你没有请员工吗?”
老板娘:“原来有请一个帮厨的,人越来越少生意越来越差,都快付不起店租了,只好辞退了自己做。”
我:“你的子女呢?怎么没来帮忙呢?像您这样的年纪应该退休,回乡下养老才对呀。”
老板娘:“有两个男孩,大家各忙各的。本来有一个在店里帮忙,他觉得跟我们在一起不自在,两口子在外面自己开了一家。这家估计做不长久了,只好我们老两口撑一阵吧。”
我快速吃完面条付了帐快步的离开,我希望我的早点离开能够让他门能够早一分休息。我不知道老两口营业到深夜的原因。只是夜这么深了,忙碌了整整一天应该休息了。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时间这么长也是很疲惫的。我更想不明白,老人的儿子为何没有一起经营呢?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管什么原因,至少不能让老人如此劳累了。也许,也许有许许多多得原因,婆媳不合,父子隔阂.......
我想起了我身边的某一个人。老婆出去逛街啥的一点点小事,打个电话他就风风火火去接了。但是有那么一次,他的父亲山东回来,挑了一担被褥啥从外地来到他公司。临走老父亲自己跳着担子挤公交去汽车站坐巴士回乡下。我当时就问了一句:“你怎么不开车送送呢?”那人回答说:“他自己行。”这些年过去了,我再回头想想,养儿防老,都养哪去了?娶了媳妇忘了娘倒是真的。一辈子含辛茹苦的养大孩子,却停得老婆得嚼耳根,我想老人会不会心寒呢。
诸多类似得事情我也见多了。我时常也叫老父亲别再劳作了,为了一口吃食,我可以每月寄点给他零花。至少他闷不做声,不习惯向儿女伸手要,其次常年得劳作,如果一下子停下来会慌得不知所措。所以只要他无病无痛就随他了。写到这里,我想起很久没打电话回去了,明天是应该打电话回去听听老父亲得声音了。
晚安!愿每一个老人都老有所养,能够度过一个安详得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