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游戏,不止于游戏
——例谈“创意科学习作”项目式学习
安徽安庆大观十里中心学校 汪琼 上课了,走进教室的汪老师手上拿着的不是语文书,而是一个白色塑料瓶,里面装满了米,还带着一根筷子,这是干嘛?又做科学游戏?耶!这是语文课里面我们最喜欢的。汪老师先示范,我们将眼睛睁得像柿子那么大:只见她先把瓶盖拧开,再把筷子插进去,只听见“砰,砰,砰”断续三声,筷子似乎将米都挤碎了。老师又用两根食指使劲按按那些米,还故作神秘地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筷子往上拎,装满米的瓶子也跟着上来了。真神奇!
我们按捺不住,一窝蜂往讲台上涌,都想试试。老师可没那么好说话,她提出条件:谁能用慢镜头的方式将刚才游戏过程清清楚楚说出来,就给谁机会。我赶紧举手,边使劲回忆边说,汪老师连连点头,同学们都盯着我,我得意地走向讲台……汪老师可坏了,她又将塑料瓶里的米倒进粉笔盒里,再把筷子插进去,让我们猜:“你们觉得这下能拎起来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行,争执不下。同学们轮流上去试,轻轻一提,筷子是起来了,可粉笔盒纹丝不动。
为什么结果完全不一样?我们有些犹豫了,有些同学去问书博士《让孩子们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书博士说:“瓶口紧的,米挤压得非常紧,米和米之间摩擦力大,所以能拎起来。”陈之翰马上举手:“老师,我知道了:开口大的盒子,米和米之间很松散,摩擦力很小,当然就拎不起。”老师夸他推理能力很强。
原来开口的大小能影响实验结果啊,以后一定要小心实验材料的要求!平时做事更要注意细节!我心里默默念叨着……
这篇小习作,是我们玩过“吊米瓶”科学游戏后,朱仁啸先说后写完成的。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借助《让孩子们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这本书,我们启动“创意科学习作”项目式学习,每周两次,学校一次,家里一次。学校活动过程大体如下:根据书上的科学游戏安排,准备好游戏材料,在教室里一起进行游戏、实验,分组或轮流体验,同时指导观察游戏观察,口述游戏过程,讨论、分析游戏原理,再整理成一篇篇科学小习作。周末选择适合在家里实验的进行亲子游戏,再用手机上的语言软件复述游戏过程及实验原理,转化为文字上传班级群分享。结果众多课程中受欢迎度仅次于体育课。这是为什么呢?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这是游戏
所有孩子都喜欢玩,因为游戏和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而好的教育,就是跟天性合作。这个项目式学习中的科学游戏,采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教室、家里都可以做,涉及的原理严谨但并不复杂,学生基本可以理解,并不是那种需要进入高大上的科学实验室,步骤严谨地进行规范操作,用孩子的话说,就是“玩科学”。
从儿童心理学而言,孩子在游戏中心态轻松,态度积极,打开所有的器官,全息式地吸收、捕捉各种新鲜的信息。在这种放松的警觉状态,印象、知识、原理就像春雨进入干裂的大地一样,进入心灵。这也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原理所在。
从游戏性质而言,此项目中科学游戏有别于日常游戏,介乎于孩子熟悉和陌生的领域,尤其具有张力,以日常生活为起点,引导孩子走向科学神奇的天地,满足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打破高深的专业壁垒,属于孩子跳起来能够摘到的“桃子”,触及的不仅是孩子感性的心灵,还丰富理性的头脑,于不知不觉中。
二、这不只是游戏
潜意识中,我们对游戏存有很深的偏见,总认为游戏是玩,没有意义和价值,常常被禁止。实际呢,孩子在游戏体验中动手动脑,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建立丰富表象,发展思维能力,为抽象思维搭建合适的脚手架。比如“吊米瓶”科学游戏中,老师故意说想尝试先用慢镜头分解描述实验过程,其实指向过程性观察,培养孩子细致而精准的观察力,从“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筷子往上拎,装满米的瓶子也跟着上来了”可以看出效果。而每一次实验前后,都会探讨游戏原理,养成学生的追问精神,从现象慢慢抵达本质。“吊米瓶”游戏中,将筷子分别插进窄塑料瓶和开口的粉笔盒比较试验后,书上只解释了前者的原理,后者原因何在需要学生“反向类推”能力,而学生的确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准确找出答案。
三年级是习作起步阶段,习作素材的积累和选择,结构篇章的架构,句段之间的过渡链接,语言的准确流利等,需要引导的表达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在习作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但在“创意科学习作”项目式学习中,这些问题,因为全体参与,全程体验,能解决孩子无话可说或因素材纷杂不知说什么好的困扰;科学小游戏是有步骤有计划进行的,游戏步骤和习作段落正好是一一对应的;游戏过程在细致观察、比较分析、深入探究后,坚持安排练说环节加以深化,顺势解决言语表达单调和模糊问题,并且在游戏和习作之间以说为桥梁,减少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畏难情绪。实际上,每周两次“创意科学表达”,课堂上有具体指导的科学游戏需要从说到写,但家里进行的亲子科学游戏,只需用语音软件口述,修改,自动转化为文字后,上传班级群,分享,赏析。既减轻了习作起始阶段写的负担,同时兼顾训练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
一切学科教学指向能力的培养。这个项目式学习,其实是将丰富的教育教学目的藏在游戏和体验中。从学习心理学而言,当学生感受不到你在教育他时,教育效果反而是立体的。
三、这还是游戏
芬格兰民谚说:小学教儿童,中学教学科。儿童用身体来学习,用手指来思考,没有分科概念,凡是好玩的、未知的,都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兴致勃勃参与,在不知不觉中丰富知识、发展思维、提升智慧。不仅是儿童,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中,奈娜老师面对全校最差的9F班,面对一群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的中学生,奈娜老师用体育课来教物理,用纸牌游戏展示学生的数学天分,用音乐节奏记住各种化学反应现象等,最终将一群差点被学校开除的孩子带到人生的光明之地。在其他老师看来,这简直是胡闹,学习怎么可能是快乐的呢?可综合式学习,跟生活链接的学习,像游戏一样的学习,的确能获得艰苦学习所带来的一切效果,还多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对快乐的感受和体会。
“创意科学习作”项目式学习,在老师看来是语文和科学的跨界,其实在学生眼里,只是觉得科学很好玩,科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科学原理能解释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吊米瓶”让学生懂得摩擦力;“盔甲水袋”游戏中,学生用铅笔戳破盛满自来水的塑料袋,水并不像预计那样跑出来,究竟为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得知塑料袋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有遇热收缩的特性,当铅笔很快地刺穿塑料袋时,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会让分子彼此牵引而紧缩,使塑料袋与铅笔之间密合起来,所以水就不会漏出来了。当学生沉浸在这些游戏中,那种看不见的科学力量进入学生心灵,且能借助游戏和阅读一探究竟时,科技之心就被唤醒了!对一部分学生而言,科技之旅从游戏起,现在游戏是科学,将来科学就是游戏……
李玉贵老师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母课,是工具中的工具。语文的确非常重要,但小学教育太过强调语文也是事实。如何借助语文工具性力量,通过类似游戏式、项目式课程的设计,实现跨学科整合,让小学教育均衡发展,让学生获得全人教育,正是教育者最该思考和践行的大游戏!
��w�q�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