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所有生命都要经历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最近两天在听《凝视死亡》这本书,作者是一个美籍印度后裔的医生,他的父亲从印度来到美国,他既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又受到东方传统观念的冲击。
书中的第一章讲到了传统的养老方式,儿孙绕膝,天伦之乐,自然衰老,自然死亡,那时的家庭都是大家庭,老人都是在自己家中,由儿女相伴奉养照顾直至闭上双眼离开人世的那一刻。然而,随之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取代了家长式的大家庭,老年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慢慢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年轻人可以脱离父母长辈独自生活,可以发展自己的事业。小辈经济上的独立使得长辈的权威不再,两代人的人生轨迹渐渐分离,渐行渐远。中国古代便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可是现代社会有几个子女会一直呆在父母身边?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越来越多,能说他们的子女不孝顺吗?当然不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有句耳熟能详的说法:人生七十古来稀。以前,人的寿命很短,多在步入老年之前便已离世,能自然衰老的人很少,故有这个说法。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已高于八十岁,这个说法早已不成立了。
书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老龄化社会,这是现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前人类生存状态按年龄分布看的话,呈现金字塔状,塔基是人数最多的儿童,其次是青年人,然后是中年人,塔尖上是人数最少的老年人。现在则是儿童和老年人最多,青年和中年最少。所以年轻人特别是中年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个通俗说法叫做中年危机。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便是中年人不堪重负,上有老下有小,身体状况又在每况愈下力不从心,加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身心承受不住而产生的结果。
记得我们小时候,村里孩子很多,大家都是放养,父母不会管束太多,学习成绩好与不好,也没有多少家长关注,顺其自然,童年都是无忧无虑的,没有补习班,没有特长班,没有人担心幼升小,小升初,没有专门的学区房。我们这代人,如今都已人到中年,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不也照样担了家庭和社会的重担,没有成为颓废的一代人!
以前不明白,为何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国人的心态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现在想来,除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心的浮动,更多的是生存状态的改变吧。虽然多数人意识不到老年社会的到来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于是莫名的浮躁,紧张,急功近利,只争朝夕便产生了。
老龄化社会来了怎么办?我们能做的唯有接受,接受我们正身处其中,无处可逃。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的归之于好坏对错。做为普通人中的一员,做好自己的工作,用心养育自己的孩子,照顾年老的父母,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身体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终有一天,这副身躯也会老,会病,也要顺其自然,也只能顺其自然,别无他法。
作为一个中年人,孩子尚未成年需要养育,父母业已老去需要关注,自己身体机能呈现下降态势需要锻炼保养,工作是赖以生存的本钱要做好,背负着这几座大山,良好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想法让自己在思想上站得高一些更高一些。中年人的生活是紧张忙碌,同时也可以是充实而平静的,如同波涛汹涌中的海岸,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当有一天,我老了,便回归那山水之间的家园,泡一杯淡茶,捧两三书卷,坐看四季花开花落,养上五六鸡鸭,听他们七嘴八舌,逢九九归一日,悄然离去。
道法自然。生老病死,亦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