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讨论职业的高低,是因为这本书所说的“有闲阶级”,并非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人,而是那些脱离日常生产工作,从事带有荣誉性事务或者统治管理工作的人。
这些“有闲阶级”从事的职业,就是作者所说的“高级职业”。
那么,哪些职业是高级职业?关于这个问题,你可能有自己的标准和答案。比如,是不是赚钱越多的职业就越高级,像是企业家和投资家?或者,是不是受人追捧的职业就越高级,比如演艺明星?
但在本书作者看来,这是很大的误解。因为高级职业的划分,在历史上是有标准的,往往和权力有关,和钱有关,和有没有空闲有关,最重要的,是和荣誉有关。而一切荣誉,最终也还要有财富的支持,要通过高级职业者的炫耀性消费予以显现。
“有闲阶级”从事的高级职业的种类
你可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种对民众社会地位的分类法,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说的是用心思或者脑力、智慧劳动的人,治理人;用体力劳动,被别人治理。因此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级。
这个分类,和人类学的实证研究基本一致。因为世界上各个族群,对“上等阶层”和高级职业,是有基本共识的:他们不干苦力劳动,不从事耕种和渔猎,也不在手工业或其他物质制造行业。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认为的高级职业,其实是一种体面的、获得广泛尊重的脑力工作。
那作者说的“有闲阶级”从事的高级职业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作者看来,任何用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谋生的工作,都不是高级职业。
“有闲阶级”只从事带有一定“荣誉”的职业,这才是真正的“高级职业”。
这听起来和今天我们的认知不完全一样,这才是真正的“高级职业”。
要区分是否为高级职业,核心有两点:
第一,不在于你干不干活,而在于你干的是生产性职业,还是非生产性职业。
第二,是解决生活必需的劳动,还是解决安全或精神需求的职业。
具体来看,作者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高级职业最初有四种:从事战争、祭祀、政治和运动的人。后来随着知识积累和文明进步,又分化出一种新的高级职业:学术。
按照作者的逻辑,从事战争和政治的人,是解决安全需要的职业。他们保家卫国,拥有无上的权利,是一国事务的掌控者,所以是最高级职业从业者。从事祭祀和学术的人,是解决精神需求的人。这个不难理解。
但为什么说运动也是高级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提到运动,我们会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
作者分析认为,这可能和人类社会、特别是欧洲文明的起源有关。
因为在一个掠夺性的狩猎者群体中,战争和狩猎,一定是身体健硕的男性的职责。他们负责保卫族群安全,力量和勇敢,因此就成为这些族群最受人尊敬的存在。相应的,和战争、武力相关的职业,从古至今都是重要且富有荣誉感的。
用这个逻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体育运动,从古希腊到如今的欧美国家,始终是受欢迎、受尊重的高级职业。
“高级职业”在现代社会的变化
那么,作者描述的有闲阶级从事的五种高级职业,到了现代社会,是否发生变化了呢?
我们以军事相关的职业为例,看看它是如何成为高级职业的,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社会地位又有哪些不同?
从个人生存权看,战争往往涉及身体伤残或生命消逝,所以给予他们至高荣誉很有必要。
比如在巴黎有一个地标建筑,气势恢宏,这就是拿破仑时期建立的荣军院。英美等国还普遍设置了退伍军人事务部,日常对军人有各种优待,军人的职业要求不断被抬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19和20世纪的几次大型战争中,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美英等过的参战士兵,有不少是来自富裕或贵族家庭。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从业者同样也是高级职业者。历史上曾有“三教九流”的说法,其中武士和军人,排在“上九流”第六位,前面五位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和文人;军事从业者的地位,高于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但他们的高级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
20世纪初,军阀混战,“当兵吃粮”不过是贫穷子弟的一种谋生之路,很难说有多么高的荣誉感或者多么高级。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军人再度成为新中国令人羡慕的高级职业,社会各阶层的年轻人,都以能当兵为荣。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开放,工商业全面繁荣,有更多年轻人期望加入外企、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公司,参军当兵的吸引力,可能慢慢变得不如从前了。
演艺事业为何没有成为公认的高级职业
既然这五种高级职业包含运动相关的职业包含运动相关的职业,都说文体不分家,演艺人员名利双收,为什么演艺不算高级职业呢?
从历史考察来看:他们是有闲阶级的附属人员,只服务于高级职业。
先看中国历史。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到清代雍正年间,以音乐歌舞等专业活动为业的人,社会地位远低于士农工商,属于贱民,通常被称为“乐户”,另立“乐籍”进行约束管理。
这些乐户,主要来源于罪犯的家属。在民间所说的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里,歌舞乐户,在中九流和下九流之间。
和他们相关的另一群人,就是戏曲演出者,被称为“优伶”,同样是身份低微的职业。虽然雍正朝废除了“贱籍”制度,乐户和优伶可以改行,但中国社会对音乐歌舞和戏剧表演的真正接受,是20世纪初。随着京剧、话剧、西洋乐的流行,从事戏剧表演的人才慢慢融入世俗社会。
那么,欧美国家对演艺职业会不会高看一眼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从历史上看,欧美的上层阶级喜欢音乐歌舞,但从文艺复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500多年时间里,无论是画家、雕塑家还是音乐家,主要都靠教会、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供养。
像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都曾有作品献给主教、国王或某公爵,这都是他们当时依附于权贵的一种无奈体现。
但是,音乐歌舞也属于人的精神享受,也不是和谋生直接相关的日常工作;那演艺为什么没有成为公认的高级职业呢?
中国历史学家的解释是:他们靠表演取悦观众。尤其是在古代,女艺人抛头露面,给钱就演,认人点评赏玩,体面人家的女子不能从事。而且,艺人扮演的角色总换,也乱了辈分纲常。
这些理由你可能会觉得牵强,现在也有很大变化,但它确实是已经存在多年的真实逻辑。同样的,这一点在商人身上也比较明显。
历史上,商人地位一直不高,无论有多少钱,相比当官的读书人和种地的农民,商人都只能排在上九流的末端。所以他们喜欢花钱捐官,哪怕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也要捐个二品顶戴来提升社会地位。
所以,从历史进程来看,那些脱离了日常生产性活动的高级职业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闲阶级”。他们在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和刺激下,进行着占有物品的“金钱竞赛”。这是炫耀性消费的历史起点,也成了现代社会的职业高低的区分标准。
注:本文节选自《何刚*财经大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