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科学进步主要是交通工具,以及通讯工具。
交通工具
表面上看起来交通工具越来越快,那么人们就不用聚集在大城市里了,住在小地方有个高铁三个小时甚至更短,就能来回。那么这样的话,城市的房子的需求就不大了,是不是会导致房价下跌呢?
还有一个是通讯工具,随着现在线上视频会议甚至虚拟现实,大家在线上见面很方便,可以谈很多问题,以前谈不了的事情,现在就能谈了,那这样的话见面还有没有必要呢?没有见面的需求,那大家也不用挤在大城市里,房价是不是会下跌呢?
关于通讯工具的发展,徐远教授的观点是,现在通讯工具都是从更快的这个维度上来进步的。本质上和以往牛车发展到,马车,再发展的汽车,这没有质的区别。可以看到在以往的发展当中,都是城市聚集的过程。那么高铁来了,或者以后更高的更快的交通方式,比如,胶囊高铁,据说上海北京单程半个小时,会不会改变这个趋势的?
关于高铁,我以前就看到过一个报道,关于湖南省高铁沿线城市,小学生入学人数变化。只有株洲和长沙是正增长的,其他城市都是负增长的。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人口不但没有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反而加速了人口往大城市的流入。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我觉得还是徐远老师课程里介绍的,城市是一个网络结构。
每个人的单点在网络当中和其他的点,比较容易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我们知道分工的程度越细,那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就会越高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专注自己的事情,提高单点的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效能。
那为什么农村无法形成这样的网络体系呢?
一个制约来自于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消防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城市是如何负担这些费用的呢?就拿地铁举例吧,地铁建设好了,住宅和商铺是要涨价的,这些涨价的部分,转化为税收,或者周边土地的价值,成为政府的收入,这些收入可以承担地铁建设的巨大成本。
第二个制约来自于学校,医院,银行这些公共行政部门,这个很好理解,这些部门只会选择在城市中设立,因为城市人多。而农村人少,交通不便,这个很好理解。
小城市比农村相对好一些,基建和福利部门有一定的集中度,但是和大城市比,还是会缺乏吸引力。
还有一点,企业要经营要做生意,不是一个企业单干就行的,他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和配合,才能把东西给造出来,即使是铅笔这样简单的日用品,产业链里的企业也是成百上千的。我们国家比较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可以看到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果你远离这些地区的话,你的物流成本和沟通成本会很高。企业选择在大城市建厂,那么人们也只能去那里工作。
这就好像为什么国外很多企业要来中国办厂,不光是人工成本的问题,背后是完善的产业链配套。美国人想把企业收回去,那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你的人工成本呢?你的工程师呢?还有,你的产业链配套呢?
这个优势一旦建成,其实是一个非常牢固的护城河,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破的。而且这种产业聚集的效应是自我不断增强的。
通讯技术
另外一个就是通讯技术的发展。徐远教授的观点是通讯技术再发达也不可能逆转人们聚集城市这个趋势。他说,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替代见面,还可以引发创造更多的见面需求。前者是“替代效应”,后者是“引发效应”。
一般的标准化的信息,通过线上的交流是可以的,这是“替代效应”。
但是比如合作,谈生意仅仅是线上的见面和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线下更深层次的交流,了解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值得信任。所以,往往,我们通过线上的交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到线下交流。像以前网路不发达,压根连浅层次的交流都没有,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见面需求。这是“引发效应”。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现在线上社群很流行,但是没有线下的交流来辅助,线上的社群生命力是很短的。比如我们52班的线上写作社群,大家平时都是在网上聊,很少有深度的交流,久而久之社群就会没有人聊天了。但是线下见面以后,感觉就会很不一样,见到人,聊一聊,获取的信息量和维度都极大丰富了,这个人从一个平面的形象,变的立体,亲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加深很多,人就是这样奇怪的。
而且,因为有了“引发效应”,人类交流的需求是永远无法完全得到满足的,但是人的时间有限,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更高效的利用自己的时间。随着收入的提高,时间成本就越高,24小时就更贵,人们就更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交通上,更愿意聚集在一起,这就是城市。所以,聚集还会继续。
我记得罗胖在年初的演讲当中提到。近年来崛起的一些微商电商品牌,都是从二三线城市起来的,然后品牌再推广到一线城市。这个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觉得说明了两个问题,二三线城市首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一些大城市的资源,这一点是互联网技术进步的结果。不过还有一个信息,就是你二三线创业成功了,但是你要扩大规模,还是要去大城市,那里效率更高,有更大的市场。
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