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能力强,学历漂亮,但是始终无法有很好的升迁。李刚无数次在深夜人静时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工作都能顺利完成,但为什么最后升迁部门主管的不是自己呢?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刚的问题,在高管的眼里,其实就是做人太刚硬,没有弹性和沟通的余地,自己一个人能完成任务,但只要牵涉跨部门的工作,就会惹的天怒人怨,到最后无疾而终。
同一个部门有另一个人叫做黎刚,叫起来和李刚差不多,但是个性却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黎刚在这次的部门主管选拔当中并没有获得高管的青睐。黎刚的能力也不差,和李刚,甚至是获得这次部门主管按选拔胜利的胜利者也不遑多让。但黎刚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善于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与成绩。他总是默默地做事,自己也知道自己能够完成很多挑战,但高管并不知道黎刚有这些能耐,且黎刚不善于表达,就算自己完成的事情,功劳也都被别人均摊掉了。
在这个部门里还有一个叫做陈辉的人,根据他自己说的故事,他有个能力很强的哥哥,读书比他强,赚钱比他多,甚至是同样喜欢上,并且同时展开追求的邻居小雪最后也选择了自己的哥哥。陈辉在一个强大的哥哥身边,变成一个毫不起眼的人,金瓜安能力并不差,潜力也很大,但他自己没有信心,主管和同事们也丝毫没有任何感觉。
最后得到部门主管的张浩其实是实至名归的,自己明白自己的实力,也每每可以在工作中顺利展开并最终获得理想成绩。每天过的幸福快乐,身边的人羡慕嫉妒,老板们除了满意还是满意,感情生活也过的风生水起。这种自己有信心,做事能成功。同事能配合,老板愿意喜欢且愿意提拔,形成了一种正面循环,没有意外,这个循环最终会涌向张浩的人生。
一个公司里同一部门里的四个同事,他们在事业的这个阶段竞争当中,我为什么张浩可以得到同事和主管的认同,而李刚、黎刚和陈辉不行?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差别?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他们四位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举止,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所造成的差异所致。而这个差异,我们可以从“乔哈里窗”的理论来获得理解,并且从中找寻因应之道。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在1955年提出,由两人名字的前两个字母命名的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说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行为举止,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之间,在有无意识中形成的差异,由此展示出四个区域:
(1)是面对公众的自我塑造区域,也被称为“大众我”。在这个区域里的人,自己了解自己,别人也了解自己,自己可以很好的自己和身边的人认知,从中获得极大的信心和助力。在上面的故事中,获得主管位置的张浩就是这样的状态。
(2)是被公众获知但自我却毫无意识的区域,也被称为“盲目我”;也就是大家都知道我,但我却自己不知道的一种状态。故事中的李刚就是这样的。
(3)是自我有意识但在公众面前保留的区域,也被称为“隐藏我”;黎刚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但其他人却无法得知。
(4)是公众及自我两者无意识的区域,也称为“潜意识”或“未知我”。陈辉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清楚,如果以上帝视角来看,陈辉有可能具备做好事情的潜力,可惜的是,他自己不知道,身边的人也不知道。就好像大家都说老周是老烟枪无法戒烟,老周也认为抽烟三十年的自己无法戒烟,但,谁知道呢?只要下定决心,说不定就戒掉了?那一个接雅安成功的人,一开始就有绝对的信心可以戒烟的呢?
上述的故事分别有着四个人刚好应对乔哈里窗的四个区域。但其实这个故事是虚拟的,一个人的状态也不会刚好那么的极端,那么黑白分明的只属于一个状态。真实生活中,每个人同事都会具备好几个状态,甚至是四种状态全部具备。换句话说,每个人有可能同时具备了“大众我”、“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这四种状态。有些特质自己清楚别人不清楚,有些特质自己不清楚别人清楚,甚至有些特质自己和别人都不清楚,这样的情形应该是存在与每个人身上的。
然而,在组织里要获致成功,应该是自己了解自己,且让别人也了解到自己,才有最大的可能实现。换句话说,在乔哈里窗中里的“大众我”要扩大,“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的区域要尽可能地缩小。要怎么做才能办到呢?在此提供两招给读者们细细思量:“问(ask)”“说(tell)”
问(ask),向身边的人问,问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特质和思考、行为方式,透过他人的反馈,将“盲目我”和“未知我”缩小。说(tell),跟身边的人说,告诉身边的人自己的特质,思路和行为,让被人充分理解并予以配合,将“隐藏我”和“未知我”缩小。让“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三个区域的互动,缩小私人领域,缩小自我盲点,扩大公众领域,就可以帮助自我与他人形成更好的交流环境。
乔哈里窗最后,笔者再来谈谈几个问题:
1. 家长无意间评价可能决定了孩子的自我认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不够成熟、行事风格也尚未形成,“公众我”仍在塑造的过程。家长对于孩子的有意或无意评价,有可能会决定了孩子的自我认知,甚至是往后行事风格。传统的中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夸赞少,批评多,好比较,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和性格,影响孩子的行事,最终影响孩子的命运。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个新闻,爱人要带孩子走而父亲要自杀,却被孩子点醒了自己:爸爸你没了,我怎么办啊?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状态、认知和行为,如果别人能够主动提醒自己最好,否则,我们要主动去问身边的人,厘清自己的盲点,而不是让不成熟,不清晰的自己,去做荒谬的决定去影响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