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课程里我给你讲了房产投资在城市选择上的“阳光溢价原则”,给定经济条件相似的情况下,阳光好、气候好的地方更有潜力。但是,不只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房产会产生分化,一个城市内部实际上分化也非常严重——比如我前面讲过的上海两套房的故事,即使都在一个城,甚至都在浦东区,价格和涨幅也会差很多。
那么,站在2020年的这个关口,城市内部的房产该怎么选呢?尤其对于那些还在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一个特别常见的困境是:资金有限,城里只能买个老破小,城边上就可以买个稍微像样一点的公寓,该怎么选呢?
一、睡城的故事
在给出答案和逻辑之前,先跟你分享几个关于城市的故事。
在北京周边有个传奇的地方叫燕郊,即使你不在北京你也肯定听说过,这是北京CBD国贸往东30公里的一个河北小镇。白领们早上从这去北京上班,下班回到这睡觉,所以被称为“睡城”。燕郊的房地产开发是从2009年北京楼价疯涨开始的,当时,北京房价到了18000元,而燕郊才3000元,是北京的1/6, 离国贸只有30公里——算车程也就半小时,而且,一直传闻地铁平谷线会通到燕郊,这又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燕郊到北京的通勤问题。
综上所述,很多年轻人觉得燕郊“性价比”高。而到了2015年,和燕郊相邻的北京通州区又被定为“北京副中心”,在这个概念下,燕郊的价格一路猛涨到每平米3万多。年轻的国贸白领们就幻想着燕郊能成为北京CBD的“后花园”。
有句话叫做“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燕郊30分钟直通国贸就是这样的例子。燕郊到北京的直线距离确实只有30分钟,而且未来可能还有地铁——但问题是,其实你根本挤不上早高峰、晚高峰的地铁,而开车的话,加上堵车,路上平均要1个半小时,有时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就要堵一个小时。除此之外,燕郊的基础设施差,排水系统很差,车子通常要买涉水险,雨势大时甚至会淹没道路,在路上开车也会面临危险。
时间一长,理想的光芒退去,现实的骨感露了出来,燕郊房子的流动性也随之下降。4年之后的2019年,北京房价平均5.9万,上涨了44%,而燕郊从3万直降到1.8万,几乎腰斩。
燕郊绝不是特例。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上海奉贤区的海湾镇,与市中心相距46公里,曾梦想打造出世界第九湾。2010年时,行情也一度火爆,楼盘均价达到1.2万。但是,10年过去了,不仅自身产业没有发展起来,通向上海南站的火车还被废弃了。到现在,海湾镇的房价还在一万多元徘徊,完全没有赶上这一大波上海房价上涨的行情。
不只一线城市是这样,一线城市之外也是同样的规律。成都这些年虽然一直在搞新区建设,向外蔓延,但是郊区的房价涨幅却依然比不上市区,比如成都北部距市区40多公里的彭州市,和市中心的差距越拉越大。还有,就连三线城市临沂,也有类似的情况,市中心和郊区的房产差距从2011年的40%变成了60%。也就是说,过去十年,各个城市都在出现内部分化:城中心的房价涨幅远远高于城市郊区。
假设你2010年投资一套100万元的房子,在北京西城区大约就是一个30平米的小套间,而在延庆则可以买一套100多平米的大公寓。到2018年,这两笔投资的价值分别是360万和200万,回报率相差160%。如果当初是贷款买的话,那回报率会相差更多,能相差到530%。
二、城市是个网络
你可能会说,这些现象我注意到了,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同一座城市的不同位置,价格会相差那么大?其实这个现象和“城市”的本质密切相关。在我们常见的概念中,“城市”是个静态的行政区划——政府划定城区,盖上大红章的户口成为城里人。但是你如果仔细想想,城市是什么?
城市是一张网,人的汇聚和交互形成社交、交易等人际网络,支持人的活动的则是“基础设施”功能网络,包括水电煤卫通讯、道路交通、医院、学校等等。和人际网络一样,功能网络中最有价值的是“枢纽节点”,也就是能实现更多“链接”的节点,比如城市的中心地带,各种交通干线的交会处,学校、医院、商圈等优质资源配套齐全处,等等。这些节点可以将人与各种基础设施和功能机构紧密连接。换句话说,和这些枢纽节点越近,你和这个城市的链接就越紧密,你的能耗(e.g.时间、精力)会更少,效率更高。
这种抽象表达的背后是可以算出经济账的。前年,我有个博士生毕业,小两口面临着一个选择:他们当时在金融街附近找到了工作,但家里给的钱只够在单位附近买个30多平的小开间,或者,去房山买个120平米的公寓,他们心里就很犹豫。
我给他们算了笔账:住在房山的话,每天路上通勤大约3个多小时,按照他们的薪水,每小时工资大约150元,三小时就是450元,两个人是900元。一年250个工作日,小两口的“时间成本”就是22.5万元,如果考虑每年10%的工资增速,10年下来,时间成本就是360万元。
这还没有算节约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比如,可以多睡大半个小时,学习一小时,或者加一个小时班,这些都会变成你的人力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离你的单位近一点,当团队或者老板需要你的时候,你随时都可以出现——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这很容易让你得到“靠谱”的标签,得到更多机会,升职更快,薪酬的增速也可能远远超过10%。
实际上,“时间”就是有价格的——收入越高、竞争越激烈的地方,时间成本就越高。
在高收入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一旦进入万元美金社会,也就是一个高收入、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中产社会,大家的时间成本会越来越高,对“便利”的需求也会被放大——路上通勤时间的长短,附近有没有好餐馆、酒吧、博物馆、电影院、商场,上学看病是否方便可靠——这些“基础设施”的便利度所带来的价值,会随着整个社会收入的上升而上升。即使是已经进入发展稳态的美国,也不例外。二十一世纪以来,芝加哥市中心的房价,增长了超过50%,而郊区的房价几乎没有上涨。
中国正在进入“大城市化”的阶段,未来城市这套网络会越来越复杂,人们的时间成本也会随之越来越高。所以,城市网络节点处、城中心的溢价只会越来越高。换句话说,关于城中心老破小和城郊大别墅的这场竞赛,便利与否这个变量就可以决定输赢——这就是我要给你的关于未来房地产投资上的又一个重要原则——房地产的“便利溢价”原则。
一个万元美金的中产社会,伴随着时间成本越来越高,房地产的便利溢价也会越来越高。
最后要给你一个惊喜——我们团队计算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可及性(也就是当地的医院、学校、商场和车站等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并将其量化成了数值,数值越小,便利程度越高)。在下面,我们将全国前100个城市中基础设施可及度最好的区都给你列了出来,希望你在考虑“便利溢价”的时候能作参考(由于城市之间差别较大,建议你在同城之内作数据比较)。
思考题:
从2019年开始,绿皮火车开始退出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你觉得这和今天的课程有关吗?能否再用今天的课程逻辑解释几个你生活中和“时间溢价”相关的现象?
从2019年开始,绿皮火车开始退出一二线城市的市场,这个现象我觉得和今天的课程有关。我觉得有2点:(1)绿皮火车速度慢,现在时间价值越来越高,慢就意味着损失大。我记得以前去山西运城,要坐36个小时绿皮火车,而现在只需要5个半小时。(2)绿皮火车舒适度差。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更在乎体验与关爱自己了,宁愿用钱去购买舒适的坐车体验。
用今天的课程逻辑解释几个生活中和“时间溢价”相关的现象有:
(1)现在的物流和购物是又快又便捷。如果想买的东西当天到达,我就会在早上11点前在京东下单,选择京东自营或自有物流,这样在当天下午就能找到我购买的东西。在当当购书也是这样的,我通常会在头天晚上或一大早下单,这样当天就能收到书(80%的商品均是如此)。
(2)这几年有了外卖送到家,基本都在半小时左右送达,这相当便利和快捷,原来真是不敢想的。还有“跑脚”和“闪达”业务,同城送个身份证、钥匙、印盖、文件等等物品,能够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左右就送到手里了,再也不需要为了快速送到对方手里,而是自己亲自跑来跑去传递了。
(3)到政务中心办事情(社保、户口、出境等等),都可以在家通过APP或者微信排号,排了号再出发去到现场去办理,这样就把路上的时间利用起来了,至少可以节约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以上的等待时间,非常便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