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6-12-18 周日 方言与母语

2016-12-18 周日 方言与母语

作者: 襄水曲 | 来源:发表于2018-11-06 22:47 被阅读23次

    说的在网易公开课上,听完了姜楠老师的语文高级素养课的第二讲----方言与母语,又按要求读完了教材第二、六、十单元,现在总结一下收获和感受。

    我出生和生活在鄂西北,靠近河南和陕西。本地方言本地方言与应该属于七大方言区的北方方言。那么属于北方方言的哪一个次方言区呢?我自己判断,应该不属于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也不属于下江官话即江淮官话,那么只能属于北方官话区了。但是个人感觉它与标准的北方话的差别很大,最大的特点,就像教材上陈洪金老师的文章中说的,‘没有鼻音,没有卷舌‘。出生成长在家乡的县城,求学来到市里,然后工作至今,我都没有离开家乡太远。我没有那些离家千万里的人们对家乡话的亲切感,反而是常能感受到县城、市区、周边各县、邻省河南等地方言的差异。这些差异非常细微,城市分布在汉江河的南北两岸,南边和北边都有些字词发音不同,一个县下属的各个乡镇,方位不同,口音也有我们能感觉到的很大不同。现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基本上可以听口音判断出大致是什么地方的人。这就是方言的神奇之处。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一个人离家多年来到市区,对本地话运用很熟了,日常使用大多数人感受不到他的家乡口音了,但还是有少数敏感的人,能听出他口音的家乡痕迹。

    本地方言和其他地方一样,面临退化。我的小孩今年十九岁,上大二了。她从出生学话, 我都是教她普通话。当时我读到的一本育儿书的理念,是小孩应从小学普通话,不要学方言,这样他们直接对接学校教育,节省时间。先学方言还要再改普通话,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精力。加之我和孩子的爸爸都不是当地人,当地话也不是爸妈的母语,小孩也就直接学普通话了,虽然教的并不十分标准。我弟弟在省城读的大学,后来又到北京工作,天南地北的人和方言比我接触的多,感受也很不一样。在我小孩大概五六岁时,他跟我谈到过方言的话题。大概意思是全国各地的人聚在一处,各有方言,各有特色,各有优越感,而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任何一种方言的人,在这方面感觉失落,结论是小孩应该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后来我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没想到孩子很排斥,不愿学。等到再长大,上中学后,还稍微接受点。现在的情况是能说点,但远没有普通话流利。
    其他的孩子也大多是以普通话为主。学校里不必说了,小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也都说的普通话。越是小的孩子越少说方言。有的小孩子们年老的爷爷奶奶辈跟他们交流也是学说的很不标准的普通话。一些本地年轻人在工作场合也说普通话。本地媒体有少量的方言播音,一般人对此反应是,本地话在广播电视上说好难听。

    说到我们整个中国人的母语汉语,我也有些感慨。先说孩子们。最深的感受是像余秋雨先生的华语情结里说的,‘父母亲都关注着子女们的外语成绩,至于华语的好不好,反而以不是关心的重点。‘ 在初中,语文课的重要性是排在数学英语后面的,到了高中,分科以后语文几乎是排在所有功课的最后的1。学生的语文成绩的分布,女生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大多数理工男双语包括语文和英语都是弱项,结果即使数理化很棒,总成绩却不理想。双语差的原因大多是自己不重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我家族里有个男孩,高二是英语成绩是五、六十分满分150分,数理化还不错,也有兴趣。后来家长耐心引导,分析,请求英语老师帮助,慢慢调动了学英语的积极性,最后高考英语109,总分过一本将近十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是,高考分数设置,英语和汉语是同等分值,太高了。看新闻好像是国家调低了英语的分值了。其实学语文也是一样,只要愿意学,循序渐进,自己的母语哪有学不好的。作为中国人,也应该学好汉语的。不仅是学好语文课,更应该多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再说成年人。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写文章似乎是少数人的事情,大多少人根本没有写东西的意识和愿望。阅读方面,以手机阅读为主,手机看新闻和刷微信。单位订的报纸杂志几乎没有人看。如果是晚报类,有少量人看,而且是年龄稍大的,年轻人完全不看。纸质书看的人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学习考试类的,看其他自己感兴趣提升素养的书的很少。我看教材上一篇文章提到有个‘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之前好像也听说过,可是在日常工作中没有见到过任何这方面的要求。

    我本人从上学到工作,对语文、语言、文学都很感兴趣。平时每天看报,也自己买书读书。从小孩上大学后,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增多,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才来到了网易公开课姜楠老师的课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6-12-18 周日 方言与母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sz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