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中反复走不通一条路,是否另有安排?
在卷尾,作者写了一句话——反复走不通一条路,命运必有其他安排。关于考试和落榜的是非对错,究竟是“命运自由安排”,还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真是说不好。
《不朽的落魄》这本书,给出了我们答案。本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科举落榜者。他们在追求功名的时代,却成了赫赫有名的“失败者”,除了失败的阴影,他们还面对着离乱,偏见,困厄,依旧在命运的泥淖里挣扎,也可谓“不朽”吧!
《止学》中曾有言“人困乃正,命顺乃奇”,《报任安书》中也一口气举出了八个在困厄中崛起的人物“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们得出了结论,大凡这些才人,都是经历困厄才能成功的。可,事实一定如此吗?万物其果,必有其因。其因归根结底在于自己。
这十三位科举的“失败者”,在历史的长河里,比那些高高在榜上的人更为出名。他们分别是杜甫,李贺,温庭筠,姜夔,王冕,唐寅,吴承恩,徐渭,张岱,金圣叹,顾炎武,蒲松林,吴敬梓。个个都是才子,却在他们的时代,如此落魄,从本书来看,确实,他们的落魄不仅仅是时代的原因,究其根源,纵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大多还是出在他们自身。
这些书生,都以天下为己任,都想在科举中求得一翻天地,施展自己的拳脚。一生穷困潦倒的杜甫,心寄苍生,可惜生未逢时,一个小小拾遗官,祸从口出,差点连命都保不住。他有诗名,一生却不停靠投靠别人来度日。纵然有时代战乱之因,但他的失败难道与他自己对人生的错误决断没有关系吗?
诗鬼李贺,七岁以“能诗”闻名乡里,十五岁能与五十岁大诗人李益起名。出名要趁早,他确实做到了,二十一岁的他,踏上了通往长安的功名路。然后,过早的锋芒,让他也遭受了过早的折损——因犯父讳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世人说他“性格孤狷”,是否是他遭人妒忌匿名举报之因呢?
说说温庭筠,人称“温八叉”,八次叉手写成八韵。他有经世之才,流连于权贵之间,是他们的座上客,踌躇满志,功名本该唾手可得,可是为何到最后如此落魄?其一,流连于烟花巷柳,为姚勖所笞,“臭名”远著。后为裴坦定论“孔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补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终究还是“自作孽,不可活”。
剩下的十位,他们的落魄找不到自身的原因吗?世人在哀叹他们的才华时,是否也审视一下他们自身呢?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言甚是。在这些落魄的文人身上,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游戏规则,时代的弄潮儿未大多还是那些顺势而为,在行动中对这些规则提出修改意见的人。
事事都有不完美之处,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就该在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去完善它,让它更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合适,所以去抨击它。反观那些科举的成功者,他们不也是赫赫有名吗?他们才是“经世致用”的实践者。
回到开头的问题上,命运真的不仅仅是高考这一条路,但是,无论哪条路,都要对自身有严格的要求。如果能保持“克己修身”,那么条条都是康庄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