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这城市的繁华,转过身去,仍然有着许多的故事,是在华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词,等待你去触摸。”
我们的生活,在接受着某种谛视。来自于日常的一双眼睛。一只猫或者一只鹦鹉,甚至是甲虫或螃蟹。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变成什么模样,更糟糕的,是在活得最兴味盎然的时候分崩离析。一场以动物命名的台风,因其行动迅速,且路径奇诡,为岛城带来了强风与丰沛的雨,也带来了不期而遇。因相遇而产生故事,而有了关于时间的见证,见证别人,也见证自己。人生的逸出,这便不是宿命,是奇遇。张爱玲当年曾经书写《传奇》,依然写香港的相遇,遇的是时世变迁,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无奈与苍凉。而这本书中写的,是相遇中的冷暖,有许多怅然,只因物非人是。
精彩书评:
葛亮的短篇很有味道,其核心就在于对故事的解构精准,他会在故事里先扯出一个点,再向外发散,而不同于他人的线条似递进,这样的好处不仅为了层次分明,更是把他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数次轮回使读者难以忘却。比如首篇《浣熊》,名为浣熊的台风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穿插在故事里,每当那对男女在剧本里发生冲突之后都会皆有浣熊加以转折,它作为一个不变的定点创造了两人相遇、相识的机会,并且映衬着二人的心理动向,在结尾又作为烙印着回忆的坐标被人提及。
这种螺旋似地反复,使得剧情变得紧凑又不慌张,在不长的篇幅里足以让读者记忆深刻。
再比如《猴子》一文,以一个动物园偷跑出来的猩猩作为观察者,连续走进四段故事中,第四故事虽然短暂却是站在陈述方的立场上保持了整体故事的完整,中间两个几乎完全独立,但都因为猩猩的加入变得不那么唐突。四段不同的故事都是在为葛亮营造出一个流传甚广的场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葛亮借一个饲养员对猩猩的观察说出这句太宰治的名言,于它而言,这只猩猩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它从动物园的逃离是预谋已久的策划,而逃亡过程中遇见的两伙人,无论贫穷也好,富贵也罢,都在他们各自的圈子里无比艰难。他们都发现了这只猩猩的与众不同却无法战胜现实,只好先为生活埋单,猩猩的逃出和捕获对他们而言只是一次小小的意外,生活只能让他们佝偻着不停喘息。
故事的走向是向外扩充的,但其内核却是收缩的,每一个故事里的定点都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推进过程中留意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
十几年前就有如此处理,对于这个八零年左右的南京人来说,的确显得太过老练了,他好像摆脱了年轻人该有的生涩外衣,举重若轻。相比较于葛亮的其他作品,《浣熊》在故事上的隐喻最多,《北鸢》写家国,《七声》写城市,《戏年》写小人物,而《浣熊》则是靠近在现实的框架上展开的想象,其中光怪陆离之处最多,以《龙舟》最甚,失踪半年的女尸,离奇死去的少年,以及降生的女婴拥有着的相似眉眼,类同《午夜凶铃》般的艳遇和死亡,这样的冲劲难得在葛亮笔下出现。
其实说回葛亮,我起初喜欢上他的缘由就是因为名字起的好听,就好像说见人先见字,对一本书的先行印象大多都是来自别人口中说出的字眼。《北鸢》与《朱雀》,一南一北,而戏年、七声、谜鸦则都颇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轮到《浣熊》,虽不如之前的古韵,深究一下却也有点意思——本书写成自2013年,起因就是一场以动物为名的台风过境,葛亮便为自己笔下的这场热带风暴取名“浣熊”,它穿过香港,也吹过许多人心头,可恰好就在转过头的第二年,由韩国提供的台风名称“浣熊”真的波及到了大陆,它在日韩等地造成的损失也好像书上描写的一样令人心头灰暗。
重新说回来,本书的故事落在香港,如葛亮本人在序中所言,他受张爱玲一本《传奇》的影响,希望站在香港的土地上写一本关于香港的故事。他极爱写城市,之前的南京,如今的香港,他总能精准地找到它们的不同气质,如同罗大佑的歌,和王家卫的电影。
在这个不中不西,半白半文的地方,以97年回归为线,说着前后几十年的光阴,而对于我这样受港剧影响较深的一代人来说,葛亮笔下的时代感极为符合想象中的样子,拥挤的牌楼,忙碌的人群,偷渡者、皮条客、妓女、诈骗犯,他们伴着泛黄影像扑面而来,又被葛亮一一归列在现实的一角,他们卑微、苦痛,不值一提,可就是这样渺小的悲哀才真的深入人心。就比如《德律风》里小保安和电台女,他们代表着两类人的挣扎——农民和大学生,他们在这座大城市里奔波忙碌着以期盼获得新生,却只能不断地与同样生活在底层的人搏斗,他们的胜利与否,是生是死都无法影响到这座城市,甚至连波澜都很难算得上,面对着从渔村进化成大都市的香港,他们再难找到归属。
葛亮太擅长写这样的苦日子了,可又从来不是很直白的说着穷困境遇和内心悲伤,他会写人们的漠然和无奈,放佛一种过久了习惯了的认命心思。抛开这些沉重,故事里的男女都在浅尝辄止地触碰着所谓爱情的东西,他们需要互相取暖来获得力量,可恰恰因为容易沉迷其中,所以才失去地如此迅疾。也许这股子底层人们的惺惺相惜,才是整个悲剧的由来吧。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免费获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