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孰病?————《道德经 . 第四十三章》
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重要?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
名声与钱财代表着外在追求,身体与精神代表着自我内在,此二者哪一个更重要的呢,显然是后者。既然如此,关于外部的名与利,是得到它有益?还是失去它,对于我们更为有益呢?
本章开篇以连续的问句,来启发人们对内外不追求利弊关系的思考。老子说,老子说为了追求外在的名利,而劳累了身体是得不偿失的。为了满足各种名利方面的欲望,而失去了本心,无法轻松自在的生活,才是最值得忧虑的。
关于名与利,诗仙李白说的最是直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了心中那笃定的精神追求,那些所谓的“权贵与名获”,又怎能使我折腰屈服呢?
看起来是官场的失意,却成就了李白在困顿之下,那意境雄浑肆意洒脱的千古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以老子说“得与亡孰病”,失去了权贵与金钱之“东隅”,收获了精神与心灵归宿之“桑榆”,在李太白那里得到了最为深切的印证。
由此看来,之于外在世事变迁,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重要的是需拥有一颗于己于事温柔而达观的初心。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取得的好成绩,以及争取到好的名声,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富足,哪一个更加重要呢?我想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放弃对功名利禄的关注,不意味着人生没有追求,恰恰相反,发自内在精神动力支持下努力和进取,往往能收获真正的人生成就与精神富足。对此,陆游在一首题为《自咏》的小诗中,说的犹为淡然而真切。
朝衣无色如霜叶,将奈云安别驾何!钟鼎山林俱不遂,声名官职两无多。低昂未免闻鸡舞,慷慨犹能击筑歌。头白伴人书纸尾,只思归去弄烟波。
人生充满了那么多的失意与无奈,但不一定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陆放翁说,人生在钟鼎为官和归隐山林之间,其实还有一个中间地带,那就是享受生命的平凡。
在平凡的生命里我照样可以清晨闻鸡起舞,仍然能够兴起慷慨筑歌。只因为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去除了外边各种欲望杂念对内心修养的干扰,在顺应着本心自然而然的生活。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