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你怎么看?
有人说它是为人处世之道,谈感情的事谈感情,谈利益时谈利益,;有人说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人说这是中庸之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看来,对于任何一种说法,我都不会去评判,而是理解成是为我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
但承认一个观点的存在并不代表我会去认同它,而这种做法的背后是《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句话作支撑。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它是教人知世故而不世故,在我看来,一秒洞察事情的本质而保留有自己稳定的处理事情的内核,这才是真正的成熟,洞察世事≠让人变得油滑老练。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在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是的,真正的成熟不仅仅是经验的堆叠而陷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模式,相反,人经世长智,自身要避免从一个问题到一个问题以及从一个模式到一种模式,才是成长。
如果是靠经验的堆叠活着,本身就是固化思维,以过去的经验去对待所有的人与事,避免真正的思考。
而人如果靠心活着,会保留为人处世的弹性,在世事浮沉里洞见事情的本质,思考如何明哲保身也能成人达己。
那么,靠心活着的人,该如何真正保护自己的能量呢?
第一,自爱:稳住自己的内核、接纳和认可自己
靠心活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心和头脑的距离。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心,有时候会尽量用脑,并美其名曰:有逻辑和理智或者成熟,其实大多数时候是为了保护那颗脆弱的心而选择包裹的理由。
而你依然选择用心活,已经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一种选择了,这本身是少有人走的路,世界是勇敢者的游戏。
首先,去承认和原谅自己的不完美,在每一件事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过度自我归因,客观去看待问题,把责任、担当和错误区分开来,避免过度自责。
再者,建立明确的界限:
什么事情无论如何也不做、什么话无论如何也不做、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是绝对不允许的……
然后学会和自己独处、滋养自己的身心灵、清理过往的负面情绪并释放。
读经典,用金刚手段保护自己的慈悲心,你知道真实与鲜活的东西是需要被保护的。
第二,升维
在真正接纳以及认可自己的基础上,通过任何可以让你升纬的方式,去升纬。
不要陷在问题里,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但问题是可以离开的,或者让问题直接消失。
在你生活的场域里,去感受每一句话背后的立场以及利益、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以及每一种意识。
真正精致的利益主义者或者自私的人,他们永远知道在静默中去获得最大的利益, 以任何方式和方式方法,你需要判断对于他们来说对方可能是打着感情牌来把你变成对方的一枚棋子而已。
但凡有人的意识植入你的脑袋并让你学会用对方的意识去思考问题,或者用他人的意识去定义你自己时,要警惕。
识破不说破,马上离开。
永远要记得:
你经历的一切生命情境≠你,你≠你的经历(来自《当下的力量》),而要去看到自己的:本能的善良。
这个世界上,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会受伤,人因为善良而璀璨也因为善良而受伤,要明白,真正自私的人是真正懂得如何全身而退的人。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谈到,
善 行 无 辙 迹 ;善 言 无 瑕 谪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不 可 开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故 无 弃 人 ;常 善 救 物 ,故 无 弃 物 ,是 谓 袭 明 。故 善 人 者 ,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善 人 之 资 。不 贵 其 师 ,不 爱 其 资 ,虽 智 大 迷 。是 谓 要 妙 。”
这段话囊括了如何去判断“善”,有一系列的比喻,比如善于走路的人如何?是不留辙迹的;善于言谈的人如何?是不留话柄的;善于计算是如何的呢?是不留筹码……
什么才叫内在聪明?善于用物没有可遗弃的物品。
其它的我也还在品,我只写这个阶段我能体会到的,因为我也在成长中。
第三,穿越黑暗而不被黑暗吞噬
时刻检查自己的身口意以及每个念头,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是什么立场?为什么要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每天有没有说真实的有力量的慈悲的话语?如果不能,那么是否保持了沉默与不回应?每一件事上你的原则和底线又是什么?
活在钱权情名利的道场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靠心活着的,除了觉察自身还需要识别洞察每一种能量,然后只选择善的能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人生路上,需要金刚手段与慈悲之心共存,致予每一位用心活着和善良的你,你很珍贵,善良只是你的本能但不是你的错,学会正确地思考是人生课题。
你永远做不到尽善尽美,但你永远会被需要,被真正高纬之人事物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