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抱着你和人间》这本诗集,标题上这句话就从我脑门里无故冒出来了。
其实,我的朋友中,曾经有一位诗人。
我会经常偷看他的朋友圈,偷看他所发的内容,目的就是想看下诗人的笔下,跟我的文字有何不同。
表面上,似乎没有太多区别,但看多了就会发现,他的文字中,是有意境的。
就像知乎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有些人能感知到雨,另一些人只是被淋湿。诗人是能感知到雨的敏感人类,喝几杯酒不见得会脸红,但能透过一抹绿望到整片原野,通过触摸肌肤便可见到表皮下血液中欢畅淋漓的宇宙,每一滴眼泪都有可能引起巨大海啸。”
这段话讲得非常贴切,被淋湿的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能感知到雨的,就是诗人。
拿到苍白所著的这本《抱着你和人间》,我有点小窃喜,因为这本诗集,我竟然能看懂。
所以,“心怀悲悯,触摸人间”,真的是我对苍白和他笔端诗句的真实感知。
尽管这种感知很表面,但却不失为我的第一感觉。
在我认真看他写的序时,其中有一段:“提到流浪,人们想到雪山、沙漠、昏黄老街,以及又长又脏的头发和沧桑眼神。我不一样,皮肤白净,每天洗澡,常年离群索居,于小村出租屋足不出户,只在深夜时分,通过瞬息即达的网络,前往不同人的心间流浪。”
这段话,看到的第一眼,先把我逗乐了,的确,我们印象的不断流浪的诗人,似乎是那种不修边幅、脏兮兮的怪异人士,跟苍白的“皮肤白净,每天洗澡”形成了反差;但再认真细想,又有点悲伤:这段话所描述的场景,不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吗?
这位诗人,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熟悉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朋友。
尤其是这位诗人描述的一段经历,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断定,他真的普通如你我,但他的内心,又敏感得超过你我。
诗人讲的故事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位青年,把诗人的一首普通现代诗发到了朋友圈,然后2日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诗句是他面向世界的最后讯息。有人指责说诗人间接害死了青年,但有更多读者宽慰诗人:文学无罪,何况是一首替众多人抒发胸臆的寻常诗歌;还有读者鼓励诗人:请继续写作,这是读者以生命为你的诗歌加冕!
看到读者的鼓励后,诗人苍白身上陡然间像加冕了神圣感,笔端也祛除了诸多的轻浮,变得越发凝重起来。
是的,现在,诗歌已经成为连接他与读者心扉的道路,一条新的可流浪的道路。
诗人为那位逝去的青年,写下了一首诗,但呈现在书中的只有该诗的最后一段话:
从今而后/请居住在你/彩色的梦里
倘若好梦更难圆/请居住在我/被爱的笔端
┄┄
最后,随便摘录苍白的两首诗吧,比如《看海》:
假如对大海万般期待/务必晚两年再去看海/看到海/就会失去海
再比如《有时》:
好想丢掉/人的身份/当一棵树/做一朵云/不被认识/没有姓名
或如一场/临时的雨/不必证明/无需问津/就自顾自下着/下着/下完就停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似乎也找到了共鸣。
就像这一年的我一样,不断被家庭,被工作裹挟着,忙忙碌碌、不断折腾,从来不敢停下来,从来不敢慢下节奏,似乎一旦停下来,就会陷入恐慌一样。
是的,有时候,好想丢掉人的身份,哪怕就做一片树叶,一只小鸟,一朵小花一样。
但想归想,最终还要回到现实,回到人间,回到一地鸡毛的生活。
但哪怕最终都要回到现实,读了这本书,我也感觉,我还是曾经像一个诗人一样敏感过,思考过。
这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