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文章分类:社科
推荐指数:三星
过去几十年,我都以为香就是寺庙门口的小摊上贩卖的那种“烧起来烟熏火燎”的东西。直到在雪窦寺的香道课上品香,我发现香道老师带来的线香燃烧起来只有一丝雾气、带着清远的梅花幽香。
“香,非火非木非烟。”
老师说,她带来的香料确实有使用梅花,黄山雪里的梅花。
也是在那时候,她推荐了一些关于香道的书——《香识》《香乘》……
今天要说的是《香识》,来自扬之水。
《香识》中曾提到过梅——“此非梅花也,乃制香者,合诸香,令气味如梅花,号之曰返魂梅。”
扬之水的书都十分昂贵,我买下的这本《香识》,页数不多,但售价是89元。
值得吗?值得的。
每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精品书目,从书籍的装帧、排版设计就可以看出做书的人用了多少心思,看出这本书的受重视程度。扬之水的书,贵在用心:封皮复古、典雅、有质感,内部常常选用铜版纸。《香识》这一本当中有很多图,据说,这些图都是有版权的。
“扬之水”,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扬之水和专门研究古典诗词的叶嘉莹先生一样,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很高。《香识》通书引用古典诗词,读起来很有韵味。香和中国古典诗词一样,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两者纠葛很深。所以,《香识》不能被单纯看作一本社科类别的书籍。
(扬之水)要说香,可能大家会第一时间想到《甄嬛传》《红楼梦》,两部作品中都有清晰的关于香的片段,也都提到了一些香料配方。实际上,香的概念是可以铺展开的:《甄嬛传》中提到的用在香炉里的各种香是香,《红楼梦》里林妹妹的药香、薛宝钗的冷香丸之香也都是香。水果清香是不是香?也是。
不过,扬之水在书中探究的,是《甄嬛传》里提到的这种。沉香、龙涎香、麝香……她把香从香料、香器、香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概括了一个宏观的香的世界:香的原材料如何一步步演变,最终形成一条文化之线?
“唐诗中说,香带着六朝而来的温柔和绮丽。”
“香史中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是线香的出现。”
(香识,然臻,然后至臻完善)宋朝人曾经喜欢焚香。他们也喜欢在画作中画香炉,扬之水在书中提到,宋人喜欢画香炉,不是因为他们把这当为一种附庸风雅的点缀,而是因为他们把香视为一种生活情调。
“关注宋人的诗与思,就不能不关注宋人的香诗与香思……燕居焚香,是宋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说真的,能把一本社科书籍写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与我们所熟知的古诗词互相勾连的人不多。社科不比文学,没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国人对“香”本身也存在误解,扬之水在这本书里诠释了一种香与木、与诗、与火、与历史碰撞出的雅韵。读来心静。
在寺庙当中,师父们都有焚香的习惯,许多香料都具有安神作用。我后来曾品过师父们从日本带回来的很名贵的香,有种刷新三观的感觉,可见日常随手买到的香有多粗制滥造。
寺庙的建筑本身是木结构,有许多还选用了名贵的木材,师父们使用的串珠也常常是檀香一类材料。加上寺庙里饮食清淡,长年诵经,所以寺庙的僧人心神更加安宁。
有人总是抱怨年轻人爱惜自己国家的文化,后来我发现,是传播这种文化的方式就不对。如果不是参加了那次香道课,我估计到今天依然会认为香就是一些烟熏火燎的东西。
有时候,物件只是一个开关,会开启一个更加瑰丽多彩的世界。香和茶一样,是至雅之事。
注:部分图自网络,侵删。
“书痴评书”公众号,每周六定点更新,只写实在、靠谱的书评。阅读过海量书籍的“书痴”,对书的褒贬都足够真实,带你挑好书,告别传统“高评却无质量”的书籍。降低信息冗余度,只读优质书。微信搜索“书痴评书”即可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