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李根勇
曲乡艺海话戏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87250/3c5edde05001ea5e.jpg)
少年戏迷登梨园,唱念做打都学完。
古稀仍唱梆子戏,愿与艺友话当年。
演君扮臣饰帝王,日走千里不出庄。
亲生父子姓各异,恩爱夫妻不同床。
这是广泛流传在鲁西南坊间关于戏曲的顺口溜。在嘉山祥水的嘉祥县域的农村,唢呐声总是此落彼起。或高昂激越,或悠扬婉转,或如泣如诉的唢呐声响起,总是伴随着人们的心潮起伏,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唢呐为首的鲁西南鼓吹乐以其质朴豪放、高亢激昂、热情洋溢的风格,早已融入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之中。成为名富其实的"曲乡艺海"和"唢呐之乡"。
在嘉祥县城南纸坊街道武翟山村坐落的武氏祠,保留着关于鼓吹乐早期作为宫廷雅乐的记录。明朝之后,鼓吹乐逐渐在民间流行,获得了更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最终变成中国最为重要的民俗音乐之一。
中国民间的鼓吹乐手由来已久,往往都是承袭祖传技艺,平日里他们都是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一旦遇有婚丧嫁娶、生辰寿日、家族贺谱、拜师收徒、开业庆典等“行事儿”,鼓吹手们就相互“当客”,集合一处“上事儿”,为事主们施展各自的技艺才能,用艰辛的劳作补贴家庭生计。
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鲁西南农村的角角落落,代表了鲁西南人的心声,成为当地文化生命的一种特殊符号。在当地农村,极少有人家在婚丧嫁娶时不请鼓吹乐班来助兴演奏。办事人家请乐班演奏虽然有烘托气氛的原因,但在当地人看来,更重要的理由是遵从乡土民俗,图个花钱不多,开心娱乐。
嘉祥唢呐之乡。教授任同祥一曲《百乌朝凤》誉满华夏。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金质奖,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缅甸总理金奖。任同祥出访十几个国家,《百鸟朝凤》与《梁祝》,无锡的《二泉映月》等一起,被列为世界名曲。成为嘉祥人的骄傲。视频中为艺人们走村串巷,为庆典或为丧礼吹奏,倾情无限,或高亢激越,或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嘉祥是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唢呐之乡,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得以保留弥足珍贵,应该很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山东梆子戏的兴旺发展,山东省梆子剧团成立了。观众称其“省梆”,属省级大剧团,是山东梆子剧团的领头雁,是各团的学习榜样,济宁、泰安、临沂丶菏泽、枣庄等地市的一些县也相继成立梆子剧团,人民剧院定期演岀,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这时,山东梆子已进入兴旺时期。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87250/c0a897c602c6c83b.jpg)
嘉祥县大山头镇(现为卧龙山街道办事处)窦坊村的窦朝荣——山东红脸王。唱腔优美,嗓音洪亮。他南唱开封,响遍济宁,誉满泰山,根扎泉城。一出《两狼山》在济南的大同、大众剧场连演一月不掉座。引得省京、省柳、省吕各大剧团都到场参观学习。至今,全省各地仍传唱着他的《两狼山》唱片。成为山东省广播电台保留的珍藏版。
中国戏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与中国书法、武术、中医药等光耀中华,享誉世界。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随着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共有三百六十多种的中国戏曲体系。
据考,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代刘埙(公元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永嘉戏曲”就是“南戏”。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中唐以后,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小时候,我时常听故里长直集村戏曲达人李永希、李士红、李自福三位老人的精彩演唱。他们给我讲了唐王李世民建庙扮演戏剧的别样故事和传说。
话说当年唐天子李世民受邀到天宫拜访玉皇大帝,天天宴席美味,闲遐听戏观光,好不热闹非凡。临下天庭,唐王想把这美味的食料和演唱艺术带到民间。于是,就到玉帝厨房抓了一把白色的东西,装入袖袍辞别而去。玉帝发现美味的白色物质"盐巴被盗"后,急派遣天兵天将追赶而来,唐王李世民急中生智,忙将袖中白色物质洒入东海,天兵天将无果而返天庭。
唐王李世民返回人间后,命臣工"煮海而盐",当年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极大的提高,方有绿肥红瘦的大唐盛世。
静夜思之后,为了不扰民,唐王李世民命天下大兴建筑庙宇之风,筑砌戏楼,带头演戏,为了不失皇帝身份,臣下才画了假面具,让皇上李世民戴上,于是才有了五彩的"鬼脸"面具。总之,大唐天子千方百计的改善民生,不断学习借鉴,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功不可磨。
元代,“杂剧”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并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到了明代,宋元时代发祥于温州的南戏发展成为传奇。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场面精彩,唱做俱佳。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生旦净末丑,戏台演春秋。生 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