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研究中,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恰当的框架来解释人们对于习惯的回应方式的不同。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现存的研究资料中都没有相关信息。难道我是唯一一个思考过以下问题的人?为什么有的人有更多或更少的习惯,以及为什么有的人更乐于接受新习惯?为什么有的人如此讨厌习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一定情形下保持特定的习惯,而有的人不行呢?
我一直没有弄明白这些问题,直到某天下午,答案突然冒了出来!它并非来自文献检索,而是来自我对朋友所提出疑问的反复思索。我一遍一遍地、不停地在想她所观察到的这个简单事实:以前她从未错过高中田径队的任何一次训练,但现在她就是不能再坚持跑步了。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像是一朵骤然亮起的火花,打破了我眼前一直以来的黑暗,让我感到兴奋无比,这种激动的心情估计和阿基米德踏进浴缸发现浮力原理的心情一样。突然之间,我醍醐灌顶。有关习惯,其首要的问题就是:“人们怎样应对自己的期望?”当我们试着去养成一种新习惯时,我们就会给自己设定某种期望。正因如此,理解我们如何应对期望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半左右的行为几乎都是重复性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观察自己,每天走的路,说的话,做事的方式,思考的模式,很多都是根深蒂固的习惯。习惯塑造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塑造了未来。如果能改变习惯,我们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好习惯的秘密》
这本书的作者跟我们一样,在培养习惯这条道路上,屡战屡败。因此她就很想知道,到底要怎么改变习惯。
说到习惯这两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读书这个习惯,那么大家会想到什么习惯呢?
在片段里,作者对习惯这个东西,同样思索了很久。她还提出了很多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但都非常重要。你身边的朋友中,肯定会有一群人,习惯很多,很自律,每次你一打开朋友圈,看到他们的打卡,就会觉得自愧不如,这群人啊,我就很想删除拉黑,但又不好意思。相对的,肯定也会有另外一群人,过得非常随性,无拘无束,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今天兴致来了,就看看书,明天朋友喊了,就去钓钓鱼。
有人很愿意改变,在改变习惯的路上,永不停止,不断尝试。有的人呢,就很反感固定的生活方式,觉得自己开心最重要,没必要刻意去改变什么。
作者有一个朋友,学生期间是校田径队的,训练非常刻苦认真,但走出校门,跑步的习惯就戛然而止。当她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后,她想要的改变习惯中的首要问题,其实并不在习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期望。
期望这个词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后续的带拆中,它也会反复出现。期望,可以分为外部期望和内部期望。
外部期望,大家觉得哪些是外部期望,你会联想到什么呢?
在书里,作者就按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分成支持者、义务者、叛逆者和怀疑者。具体大家可以看这张图。
·支持者:时刻准备回应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期望。
·怀疑者:质疑所有期望,他们只会去满足他们自认为有价值的期望。
·义务者:时刻准备满足外部期望,却很难满足内部期望(就像我那位曾经在田径队训练的朋友)。
·叛逆者:拒绝所有期望,无论是内部期望还是外部期望。

当然,这个四象限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的。有的人可能既能接受也会抗拒,有的人可能这段时间抗拒,过段时间就不抗拒了。所以这仅仅是一个粗糙的分类方式。但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当下的自己,哪个倾向会更多,方便后续更好的改变习惯。
我以前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义务者,只要朋友找我帮忙,无论花多少时间,我都会想方设法帮到他。如果没做到,我会很内疚,但觉辜负了对方的信任。而且这个过程往往会耽误自己的事情。我记得有一次我朋友给我打电话诉苦,说她生活上遇到了一点麻烦。那会儿我刚把外卖拿上楼,饿的不行正准备吃。但因为我这种义务者的倾向,我接电话的时候一直在安慰我朋友,打了两小时电话才想起来我饭还没吃呢。
大家可以凭你的直觉,给自己一个定位吗?
举个例子,如果你加了一个习惯打卡群,然后有个群主天天监督你培养习惯,给你设置ddl,经常催你。
这个方式,大家觉得哪类人会接受,哪类人会抗拒?
方式方法有很多,并没有什么方法能100%有效。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关键的。改变习惯的过程,本身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没那么容易。如果方法再不合适,那就更痛苦了。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像片段里说那样,学会应对自己的期望。用更宽泛的话来说,改变习惯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习惯本身,而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欲望,你的向往,你在意什么,你抗拒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