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病床隔壁病房的病友离世,家属抑制不住的哭泣。我想,还是在医院的环境里压抑了自己的声音。面对死亡家属的悲戚,是常人无法抑制的情绪表达。
有那么一刻,感觉到自己内在的恐惧,反应到头皮发麻,身上的鸡皮疙瘩。我想,这也是面对死亡,无关人等正常的一种情绪。听说,病房里走了人,同病房好几天其它的病友以及家属都难以安生。
下电梯的时候恰好和来接逝者的灵堂工作人员相遇。他说逝者刚刚四十岁。多么一个年轻的生命?!
无论什么年纪,无论什么原因,死亡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非人类物种灭绝,在这个星球上消失。而且,这也是必然发生的一件事。所以佛家说:“早死早超生”,这是面对死亡的一种态度表达。
回家的路上和姐姐姐夫聊,姐姐说:人这辈子最风光的两个时刻:一个是满月,一个是离世,可惜我们自己都无法感受。很有意思的视角。面对一个新的生命和一个离去的生命,尽管心情不同,但的确足以吸引身边所有的目光。
因为陪伴妈妈的缘故,也一直在思索:面对死亡,我们能做些什么?突然间有些感受:我们这一生,所有的积淀,都在为这个最后的告别储蓄能量,这或许就是“时间银行”的真正意味。
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讲述了佛家在面对死亡时,可以修持的方法和手段。在中阴身,灵魂需要一个清晰的指引,找到通往未来的路。
所以,“向死而生”绝非虚言,面对死亡,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在我们健康的时候盲目的随波逐流,在业力牵引中游荡而混不自知。
比如,今天我突然想做一个练习:一天的时间,去体验什么是“在当下”,走路的时候就走路,吃饭的时候就吃饭...当你带着意识在这一天的行动中去觉察自己,便会发现,这一天,你有多少的时刻是真正的身心合一的呢?我想,所有的开悟,都无非是身心合一在当下的场景中,如如不动的观察:“你就是你,当下的自己”。那么,问题又来了:死亡的时候呢?这个躯体的生命体征已经离去,意识已经停止,当下的自己在哪里呢?
《究竟为何在人世》里谈到,人生从第三个七年开始,便开始了灵性生命的修为。但是很遗憾,灵性之门并不必然开启,这取决于在生命之前的年华,你如何发展自己的心魂。向前看,能否把握后半生的未来,让这一生更有质量,便在于你的灵性生命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无关乎宗教,无关乎哲学,无关乎科学,就是一种纯粹的生命发展的必然之路的表达。
因为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接触到一些灵性成长颇有建树的西方导师,看他们在六七十岁的高龄,依旧精神矍铄地站在讲台上,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业,传播着自己相信并践行的法门。我想,那一个个站着的鲜活的身影,就是面向未来的一种生命表达吧!那是我所喜欢的一种状态!
所以,面对死亡,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需要做,只需要等待,等待那个离开的时刻。因为,那是在新的大门开启前的结束;而在当世的大门合上之前,你能做的已经做完了,如同,在一片水中,你用你一生的足迹划出一个“一”,水波荡漾处,一切归于寂静和空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