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易中天先生讲述《三国志》的过程当中,我认识了一个英雄的曹操,他和他的对手袁绍不一样。
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文学才能,样样都是出类拔萃的,很多东西值得敬仰。
其中最触动我的一点,是他的用人之道:成功了就去感谢别人,失败了就去检讨自己。
相对于袁绍的成功了就归功于自己,失败了就迁怒他人,实在是高明太多。
曹操认为打天下关键在“用人”,只要有了人才相助,不论到哪都无往不利;袁绍认为打天下关键在“地盘”,只要占领了地盘,就能南北联通赢得胜利。
这也决定了他们对人才的态度,一个是“真欢迎”,一个是“假爱惜”。
曹操洞察人性,知人善任,能够根据不同谋臣智士的不同特点,发挥他们不同的价值。“唯才是举”成为他成立智囊团的一大举措,听得进不同的建议,不刚愎自用是他最大的亮点。
于是,即便是曾经投降曹操而后反叛、并多次对抗的张绣,最终带着谋臣贾诩前来归降自己,曹操不计前嫌、设酒宴款待,一没有急于报张绣害死曹昂和爱将典韦的仇,二没有给脸色看、给小鞋穿,曹操的胸襟可见非常了得。
袁绍凭借自己“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背景优势,同样建立了自己的智囊团,只是在谋臣猛将的眼里,主公有没有把自己当自己人、有没有虚怀纳谏,他们都是心里清楚的。
于是,爱听好话、听不得意见的袁绍自然疏离了有大智慧的谋臣沮授和田丰,太直言的人、说真话的人、比自己强的人,在袁绍面前都是没什么好下场的。
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确实如此,对我们好的东西,要想去接受是有一个扎心的过程、不好的体验,但我们万万不可排斥而反向相取。
采纳让我们不舒服的言辞,做让我们不舒服的事,不见得是坏事,这种获得将远胜于安于现状的休闲、沉溺蜜罐的自得、自以为是的骄纵。
如果一件事做得好,先想想别人帮了你什么,再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努力;
如果一件事做得差,先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再去想以后怎么改正改进改善。
向内看,找不足;向外看,学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