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个简单的数据透视表和几个简单的图吗?做了快一个小时还没做好?!天哪,你们真是...快点到我办公桌这里来。”
自从我邻桌的前辈X女士带了实习生的那天起,这已经是记不清第多少次她惊讶,不满而又愤怒的吼声响彻办公室的角角落落。她放下电话,一边敲着键盘运指如飞,一边不忘转过头来抱怨道,“你说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怎么回事?”
她抬起头,对着面前两个穿越了大半个办公区站到她面前的实习生小朋友叹一口气。那女孩惴惴的看了一眼同伴,表情又愧疚又不安,而一边站着的男孩的眼神,更多的却是不屑和不满。
X前辈终于忍不住长叹一声,“算了,我跟你们有代沟。以后咱们别互相折磨了。”她指指对面坐着的我,“从今天起,你们就跟着她去做吧。”
我正准备推辞的时候,X前辈偷偷比了一个“拜托拜托”的手势,而站在她旁边的两个本来满脸怨念的小朋友,看向我的眼神竟像是快要溺死的人看到最后一根稻草。
“X前辈可是公司资历最老最能干的员工,很多特别复杂的项目都是在她手上解决的,这次是刚刚好没项目在手头才有时间带你们。跟着我,可没这么多学习的机会,别后悔。”我打趣他们。
“才不后悔呢,她分配下来的任务我都听不懂”,那个小姑娘委屈的瘪瘪嘴,“说的又快,又有好多专用名词,过来问她吧她还特别不耐烦。”
“你呢?”我问那个刚刚一脸怨愤的男孩,“你也听不懂?”
他回给我一个年轻人特有的,骄傲而又执拗的表情,“她凭什么这么对我们颐使气指的,我听懂了也不想帮她做。”
很显然,他们三个人陷入了一个无法互相沟通的怪圈。他们都在说话,但是他们说出的话并没有促进信息的沟通的交流。
“我说的话,你听不懂吗?”我们在许多场合都会有机会听到这句质问。
家长对着孩子,老板对着员工,妻子和丈夫互相抱怨,同学同事之间互相指责。
而沟通的质量却不会因为某一方问出这样的一句话而得到提升,相反,它甚至还会随着关系的破裂而变得更加糟糕,就像那个实习生小朋友说的那样----
“我听懂了也不想理你。”
成功的沟通并不是仅仅让对方听到你的声音,让对方知道你想要什么,更重要是,是听话人接收之后,是否会,并且会如何去处理对话中的信息。
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中,将沟通的目的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很显然,X前辈传达出的要求是仅仅停留在“被听到”而已,它并没有真正的“被理解”或者“被接受”,最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导致任何的行动。
沟通的四个层次任何一种失败的沟通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你沟了,可是它确实没有通。
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力?学会“说话”,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关说话的技巧和因素,这本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X前辈发起沟通的原因,是“想让实习生帮她做季度统计表”而她说话的对象,是两个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小朋友。而她选择的方式和场景则是通过电话一股脑的将自己的要求抛给别人,伴随的态度是焦急,不耐烦乃至最后的怒吼。
很多时候当我们抱怨“你为什么听不懂”的时候,问题并不是总出在听话人身上,而是因为说话人本身也有问题。
你传达的信息是否清晰完整?
你的要求中是否有明确的重点?
对方是否有处理这样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你是否提供了相应的帮助?
你是否对对方报以了起码的尊重?
《沟通圣经》中,将从说话人角度可以运用的技巧/原则总结如下。
沟通技巧--说话人角度按照这样的结构图去思考,X前辈的沟通或许可以被优化为----
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叫实习生过来,当面分配任务,面对面的沟通比电话更容易看到对方的表情,神态等等,也更有助于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语速。
“这份总表我今天下午四点以前要交给经理,数据分析这一块就交给你们来做,先用数据透视表来做一个信息统计,按照客户比重来分,然后再把透视表的分析结果生成图表,客户比重用柱状图,销售额用曲线图合成一个大表。请在二点之前把各自做好的那部分交给我,有什么问题吗?”
想得到一次理想而高效的沟通,培养自己做为说话人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可是当我们面对唠唠叨叨没有重点的老板,或是讨论会上总是跑偏的同事,或是在同学会上被某位老同学狂吐苦水,以及做为某些事件的中立者,不得不做出判断,决议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则是以“听话者”的立场存在。
改变沟通中的输出方式固然是最理想的一步,可我们遇到的事实却是,你无法保证每个说话的人都会遵循以上原则,你无法改变每一个人,甚至有时候,你连抱怨都不能够。做为听话者,我们只能尽全力的去寻找沟通中的有效信息,甚至于主动帮助说话者去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
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除过内容,你是否会关注说话者的情绪?
对话的时候你会看着对方吗?
你会努力找出内容的逻辑和主题而不是抱怨“太乱了我听不懂”吗?
当你觉得内容错误/偏离主题时,你会不打断对方而继续听下去吗?
当你觉得对方的要求无法满足,你能够礼貌而明确的表示拒绝/疑惑吗?
下面的思维导图便是《沟通圣经》中对于听话人的建议。
沟通技巧--听话人角度对于听话人来说,相比起内容角度的提高,更多的则是心态方面的改变,作为沟通中占据相同比例的听说双方,听话人虽然不能改变沟通中的输入,但对于提高沟通的质量也并非束手无策。
当听话方在沟通中什么也不做,只是事后一味抱怨“都是她没说清楚”或是“她说的话让我不想听”的时候。他就彻底宣告了沟通的失败。
沟通做为一种行为,和一切的行为一样,背后体现的都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尼基·斯坦顿和他的同事将沟通的三种心理模式分类如下。
沟通心理“父母类”的沟通对从价值观出发,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是非感,对“对错”非常执着。
想想你有多少次被人/听到他人的话被野蛮的打断----“你这话说的不对...”,就可以大概猜出我们身边有多少人的沟通心理都是“父母型”
“孩童类”的沟通则从情绪出发,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事实的关注相对较少。
“我不想...”“我就不...”“他说什么都是错的...”是他们常见的口头禅。
最成功的沟通,则是听话人和说话人双方都能以“大人类”的心态出发,更多的关注内容的逻辑和理性而不是说话人的初始立场是否正确,和我们是否喜欢说话人本身。
纠正自己的沟通心态,并尽量引导谈话对象调整到正确的心态,则是提高交流质量的不二法门。
不管在什么年龄,从事什么职业,交流和沟通每一天都在发生,反正都无法躲避的话,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让自己的沟通更加轻松一点呢?
除过本文中列举的一些交流原则/技巧/心理模式之外,《沟通圣经》中还包括了如何在电话沟通,会议沟通,面试,演讲和撰写商务文书等等特定沟通模式下的一些实用的小技巧。
看完这本书,你或许无法变成出口成章的蔡康永,但它至少会让你停止问一个问题----
我说的话,你为什么听不懂?
思维导图内容来源于《沟通圣经》,作者尼基·斯坦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