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考,快与慢———媛创“早读晚思”听课笔记

思考,快与慢———媛创“早读晚思”听课笔记

作者: 苏志豪_20e2 | 来源:发表于2019-08-15 21:34 被阅读0次

    2019--8-15

    《思考快与慢》

    直觉偏见

    我们生活日常中的小事、甚至工作中的大事,都是直觉作出的判断,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没有深思过背后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没有足够的科学的知识来解释,所以,我们就总是发现不了这些陷阱,一次次掉入盲目和冲动的漩涡里,而后恼怒自己的不够理性、情绪太冲动或者智慧太少——其实不是你的情绪、智慧或者理性的问题,而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多了解这些潜意识作用的规律,就越能解释更多的生活中它在潜移默化下发挥魔力的地方,就越能避开更多的陷阱。

    1、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典型性启发、合取谬误、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但我认为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很大——概率论,来作为判断真假、好坏、优劣的指导思想。而非被直觉牵着鼻子走。

        首先不要被统计数据也会蒙蔽你。因为,一个理性的统计数据应该是在最够样本数量下统计。同样是告诉你说胃癌发病率在偏远山村地区是15%,又说中等城市的发病率是3%,所以,据此你不能立马就说因为山村的医疗水平低,所以才如此。如果告诉你说,15%是在山村的总人口是100人,3%是在中等城市的总人口1000万的基础上得到的,那么,你还能由此把你的原因解释变得安心理得、正确无比吗?同样,在郑州地区医院的病人超级多,在乡镇的医院,看病人数较少,就能得出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更容易生病吗?也不能。

    比如某个城市的出租车只有两种颜色:黄色和蓝色,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据一个目击者称,是蓝色的出租车的概率是80%,那么请问,你会认为那种颜色的出租车的肇事车几率更大?A,黄色和蓝色车辆数占比分别是20%和80%,那么,蓝色的概率是64%。会选择蓝色更理智些。B,占比分别是80%和20%呢,那么概率是一样的,均是16%。C、如果基础比率是90%和10%呢,那么黄色车肇事的可能性就是18%,高于蓝色的车比率。——这个就是基础比率的影响。

    那么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运用呢?

        最起码对统计数据保持警惕之心,毕竟很多科学性的论断都基于实验下的统计数据进行的。所以,并非只要有实验有数据就代表了科学。

    2、回归均值——你的夸奖常常是有毒的。

      因为,正常的水平发挥一般是不会引起额外的注意、惊喜和夸奖的,正是因为超常发挥,所以,才把夸奖送给对方。但是,从概率上讲,超常发挥不是平均概率,只是小概率事件,在众多的需要发挥的情况下,是更多的倾向于稳定状态的。所以在你夸奖了孩子成绩很棒后,极有可能下一次就会下滑,不是说孩子退步了,而是说孩子发挥到正常水平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评价某个人的品质、精神状态、工作积极性时;或某个理财产品的回收回报率时;不能以一面之缘、一顿饭、一个感觉、一期表现就给出决定性的论断。因为那,就有可能不是他(它)的正常水平。就好像招聘时,不能因为口才表达很好,印象分很高,就录取,一个好的办法是,多项目的综合分,比如:口才、学历、经历、待人接物、讨论参与度、、、综合打分比较高的情况下,再来判断是否接纳。

    3、锚定效应。----做决定时会被之前的信息所影响。

    记得有个电影叫神偷天团??有个情节是,随机选中一位观众,会问他几个问题,然后让他报出脑海中凸显的第一个数字,结果,这个观众报出的数字和表演者事先写在密码箱里的一样,惊呆观众。在幕后揭示时,就是用到了锚定效应的无意识受影响的规律。这名观众事先被不知情下选定,表演者介入其生活,在其走出地铁站迎面走来的人身上穿着球衣上印着这个数,在其公交站牌下的广告幕布上写着这个数,在其打开电梯迎面贴着的球员海报上写有这个数字,在其上卫生间的时候听到别人讲话中报出这个数字、、、、他在无意识下被洗脑,所以在表演者问他时,他自以为是自己随机报出的数字,其实是收到了别人给的数字的影响。

    生活中,买东西讨价还价时,你最好是第一个报出价格的人。如果先由对方报价,你的底线就会被对方太高。

    第一次的选择很可能是下一次选择的标准或者产生参考性影响。都说,工作慢慢找,第一份工作一定不能太次。也是基于锚定效应的规律的考虑。

    乐观自信,是心想事成的一个必须因素,但是,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乐观、自信,蒙蔽了眼睛,忽视了真实的大量的导致无法实现目标的因素,从而最后抱恨好和浪费了时间。

    1、分别是有效性错觉、和后见之明。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公式比直觉可靠、学会采纳外部意见、事前验尸。

    有效性错觉,总是会以自以为有根据、有效用、很有道理的片面信息得出自以为很正确的判断。比如,相亲的过程中看到他给你拉开门等你走过去才关上,就很会误解到他是非常能考虑到你处境、体贴关怀的人;比如,微信软文中提到的一顿饭决定一个男孩适不适合结交;比如,鸡汤文中招聘考试,通过一个地上的垃圾有没有人捡拾,来决定其是否责任心爆棚等等,虽然能起来一些作用,反馈到一定的信息,但绝不能就此盖棺论定你的判断是绝对正确的、全面的。

    我想,我们是要注意很多小的细节,自以为很有道理的表现行为作为根据,从而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来提高自己实现目标的几率,但也要警醒,在评论外人时,多问自己一下:是否在武断地有效性错觉,有可能会误入歧途或者错失优秀的机会喔,不妨更全面了解些。

    还有就是,即便你是专家,拥有很多的知识,在外部环境没有规律可循的情况下,你作为专家的预判也和猴子扔果盘的几率差不多。不要自以为知识越多、经验越多就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后见之明。是预判未知的结果时,我们似乎信心十足,担当最终结果出现时,我们就会选择性的遗忘或者夸大——忘记为什么当初会选择这个错误的结果、夸大为什么选择正确结果的理由。比如,大一时听师姐的司法考试高分通过的经验汇报时,可能会有夸大因素,在分析考试失利、与人结识后没有建立良好的友谊时,会忽略掉一些因素。又比如成王败寇的历史记载和人物评价,就非常容易受到此影响——获得过高考高分的名校生,并不是在感情上、自律上、价值观上、社会经验上就很高人一等或者能让你膜拜的(光环效应);同样创业者的失败,也不能归咎于他的愚钝、知识水平低、眼观浅显,也不能因为创业成功了就高举此人有魄力有眼光有毅力有智慧。

    毕竟,中间会存在很多未知的因素,很多不确定性。即便你的案件办理得很不好,也不能由此就深深自责自己的水平或者从事的此类活动的潜力。当然,经验总结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2、怎么更好的预判未来呢?怎么更好的行为和计划来达到目标呢?

    首先、在规划上,多参考、对比别人已经成功的经历和经验。比如,第一次尝试装修、写书稿、发表论文、参加考试、进行应聘等等,都可以在自己规划的之外,看看别人经历过的人花费的时间、投入的精力、提醒你的陷阱、告诫你的误区。

    其次,乐观会让你着眼于可以做到的、想要做的、自己规划内容、自己的技能提升上,而忽略了通往目标的路上上荆棘遍布、各种岔路口、各种河流或山崖阻断。所以,乐观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让你好高骛远、忽略掉很多关键信息:比如运气、竞争力、别人的投入计划、失败的因素和成功的基础比率、其实你在别人眼里没有那么重要、其实世界并不总是美好的、、、怎么办?可以试试“事前验尸”,预先估算下可能失败的各种原因。

    第三,提高预测的理性和准确度,可以采取公式法,而非直观感觉。

    一时的表现、某一句让你震撼的金句、某一个感动涕零的行为,都不如,列出一个表格,综合评判下的最终得分,来得可靠。

    题目---我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把它设定为选择与风险,指这些心理学方面的解释能够集中解释很多经济领域的人的非理性,但是 ,我觉得也能解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

    1、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于失去比获得更加敏感和抵触。可以一开始就没有 ,但是不能接受从有的福坑里跌落到最初的简朴的状态。就好像高中集体宿舍的生活,在当时没有感觉,但是经历了两人间的舒服惬意后,就无法想象在16人的宿舍是怎么熬过来的。

    俗语“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是对的,因为你的希望让你感受到了拥有的愉快,在拥有状态下的想象到如同真实一样,而最终没有获得,就好像把你已经感受了想象多次的拥有变成了失去。损失的厌恶度是非常大的,所以会让你非常懊恼,这种沮丧的情绪程度比重新得到还要强烈很多。所以,千万不要在没有真正的获得之前而庆幸。

    想到媛媛在一节课中说“坏消息要晚说,好消息要早说”,比如在告诉当事人可能得判刑结果时,可以多往重的说,一来给自己留有余地,二来可以使当事人在真正面临结果时有所惊喜——毕竟已经设想了很多遍最坏的结果,就不会有强烈的失去感,引发情绪上难以接受、强烈的抵触和质疑。

    2、禀(bing )赋效应

    是指一旦拥有一个东西,它在你心理的价值就比没有的时候高很多。比如断舍离的时候,很难抉择,觉得就是这个效应在“作祟”。

    柜子里的衣服,买了以后 ,没穿过几次 ,就不喜欢了 ,扔了吧非常不舍得——觉得肯定有机会需要穿它——可再没有穿过一次;留下吧——占地方,每次看到它挤占空间却没用武之地就一阵不爽。可以用这个办法来检测是否真的用不到了——一个月的时间记录每天的穿着,如果一次也没穿过 ,可以证明真得没用 ,你绝对不可能再穿它了;下决心扔掉的办法——问自己 ,愿意花多少钱来买它 ,如果是真十块钱以下 ,还没有购买真空袋的钱贵 ,那就绝对可以扔掉了 。

    或者 ,让没有受到这个效应影响的人来处理。比如 ,打包给你的朋友 ,让它看管一个月 ,适应了没有的清爽感后 ,让朋友直接给处理掉 。

    同样 ,在选择要不要舍弃这份工作去另一份新的工作时 ,也可以提醒自己这个效应的存在和影响 。

    3、对公平性的重视。

    比如两个顾客都在店里买衣服 ,一个给偷偷打八折 ,一个给优惠了两百块 ,如果你不能给这两个顾客解释清楚自己的折扣是否比对方的少 ,恐怕觉得不公平待遇的顾客会决然舍弃掉准备购买的衣服 。

    如果没有公平 ,那么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可能会宁愿大家都没有 ,也不愿意一方受到好 。比如、、、、、公务员考试 ,面试的时候 ,如果知道有黑幕,那么、、、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 ,怎么想不到呢?

    4、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

    大脑的潜意识总是第一个在运转、做出反应和指令 ,而他最擅长的就是画面联想、感受联想 。为什么对罕见事件的发生印象那么深刻呢?是因为接触到的信息、描述到的情景吧 。比如说现在女人中得乳腺癌的比率是多少多少 ,比直接给你讲得了这个病的女人的生活中得诸多尴尬和无奈 、直接抛一张图片给你 ,这绝对比给你讲发病率有多高来的刺激性大。

      罕见事件 ,因为稀奇 ,所以格外的受人注意 ,从而被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 ,一篇软文中给你讲 ,五十的女人却保养的像二十岁一样 ,和儿子、丈夫站在一起 ,总被当成是女朋友、女儿 。这样的事情真的非常少 ,所以接触到这个信息 ,会让人留下深刻的感觉 。这个时候再说她的经验是:瑜伽运动、控制饮食、控糖、防晒,估计你会非常容易接受 ,而不会考虑下 ,是否是整容或者基因的问题 。

      很多被洗脑的事情 ,都是这样 ,先抛出罕见的 ,再进行图片、生动例子的渲染 ,再推出其中一个原因——而不论这个原因度有多小——再就这个原因推出想要卖的东西或观念 。很多阅读量大的微信文章不就是这个套路吗?

    5、心理账户

    主要是说 ,我们会对手里的金钱进行预设性的定位 ,从而在消耗时 ,出现不理智的消费冲动 。比如奖金 ,花的时候大手大脚 ,比如每月的工资 ,就精打细算的消费;比如旅游时消费额度就比较大——去趟香港 稍不留神就把预算刨空了 。花信用卡和微信的钱和直接用现金结账 ,感受还是不一样 。

    工资嘛,是辛辛苦苦一点一滴积攒的 ,所以格外小心谨慎;奖金嘛 ,可能有可能没有 ,有些额外之财的意味 ,所以就不是很肉疼;旅游嘛 ,一年就这一次 ,现在不买就没有机会买了 ,所以 ,也会稍微放纵下 。

    建议:建立购物清单——对于渴望的东西 ,进行列明 ,然后每进来一笔钱都拿出一些进行积攒。比如旅行基金、高档化妆品基金、游泳学习基金、舞蹈学习基金等等 。从而,让你对金钱的把控度逐渐提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媛创“早读晚思”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gt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