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触发”一词有了新的理解是在《文心》里,乐华的父亲枚叔对乐华的教学。
“触发”即当你看到一个物,一件事,或听到一个声音后,会联想到另一个物,一件事,或别个声音。
比如,你看到电视剧里的一个场景,随即便想到在生活中的某处和这极为相似,这便是触发。
再比如,你听到爸爸说的一句话,让你想到了某本书里的某个人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便是触发。
触发是一种能力,一种总结学习的能力。
为何这么说呢?
当你由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那么肯定这两件事会有想通之处,你在脑中便会自然的将其归为一类,这,便是总结学习的过程。
为何是“总结学习”而不是“学习总结”?
我们大多都是将总结二字放在学习之后,因为先有学习,而后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再加以总结。
而“触发”的过程则不同。
触发,其实是一个很短的过程。你想,我们由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这个过程是不是一瞬间的事。而这一瞬间则不可说是“学习的过程”,但在这一瞬,我们大脑便自然而然的进行了把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也就是总结的过程,所以,我们先进行的是总结。而学习呢,这样来说,我们总结完后,大脑会自动将它放入一个特定位置,等到下一次需要它时便又会重新拿出来,不可以说成拿,应该说是“蹦出来”,对,触发本就是一瞬,思维“蹦发”的结果。
所以,第一次触发的结果在无意间可作为下次触发的基础与材料,这,便是学习的过程。
以上,说的只是“无意”的触发。
那,何为“有意”的触发呢?
所谓有意的触发,是指我们通过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形形色色,来主动进行“思维发散”的这个过程。
说的通俗些,就是通过一件事,你刻意的去想,通过这件事,你还能想到相关联的哪些事。这个过程,便是“有意”的触发。
其实“有意的触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文心》中乐华受父亲启发,时刻记着“触发”二字。洗衣服时,发觉衣服的领子和袖子是最容易沾染污渍的。他便想到了我们国家及地方的“领袖”,也是走在人民及国家前端的人物,有名有地位,可恰恰,这些领袖也最容易沾污纳贿。这,便是乐华的触发。
因此,有意训练自己的触发能力,是对“创新思维”的最好锻炼。
而创新思维,相信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至此,你对触发有了新的理解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