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以致于我们会做出很多不理智的冲动决定。譬如常见的促销活动、谈判合作、拍卖会等等的冲动消费。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呢?
这些行为产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稀缺性
稀缺就是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越高。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稀缺是指拥有的比需要的少,那么一旦产生稀缺,我们就会有稀缺心态,从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如果一样东西少见,或越来越少见,那它就更贵重。日常生活中,资源的短暂匮乏,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获取。但可怕的是稀缺心态,它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比如时间稀缺:当你被规定一周内完成一个任务和一天内完成一个任务,你的行为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一天对你而言时间非常紧张,不够宽裕,这个时候其实就产生了稀缺心态,你就会全力以赴专注当前这个任务上,效率非常高。
还有就是金钱稀缺:当你被公司解雇后,你需要度过没有收入的日子,这个时候和你往日对待生活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同样面对一个消费品,你以往不会去思考,立马下单,但这个时候,你会去思考要不要购买,会去权衡。
限量版的衣服、鞋子或者手机,都会带给消费者一种数量很少,很稀缺的感觉,于是会让大家心甘情愿地通宵排长队购买价格昂贵的商品。
除了这种客观上的稀缺,另外一方面主观上也发挥了作用,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事物,每个人想要拥有的量和意愿是不同的,这和我们的文化环境相关。
比如你觉得收入10000就够了,但对于富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对他们而言是稀缺的。
稀缺会让人缺乏前瞻性,限制心智的容量。而心智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心智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比如穷人因为金钱稀缺,往往不会购买保险,整天精打细算,结果大病到来的时候,很可能看病都看不起。
以上就是稀缺会影响你行为和思维的一些方式。
是什么让稀缺具有如此可怕的魔力,让我们深陷泥潭?
稀缺性原理钻了我们思维捷径上的漏洞:我们基本会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质量如何。认为获得难度越高的东西,价值越大。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
稀缺让我们感觉到机会越来越少,我们获得某事物的自由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保护这种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的愿望愈发强烈,让我们采取了非理性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一旦短缺,或者其它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阻碍对着干!
影响稀缺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种:
1.数量有限:某件物品已经不多,所剩无几。例如:限量发行的汽车,往往都是价格非常昂贵,以及今年疫情期间的口罩。房产商更是把稀缺原理运用到极致,采用捂盘惜售的策略,明明有500套房子,就是不全部拿出来卖,每次开盘只有30套房子,邀请几百名客户过来排队,如果邀请人数太少,会自己花钱雇人排队(这种方式在房产销售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故意营造一种稀缺感。
2.最后期限:获得某件事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就像双11,所有人都在这一天疯狂购物,错过这一天就要等上一年;或者是设置最后期限并广而告之,激起大家本来并没有的兴趣。用得最多的就是电影院的宣传上:专场放映、座位有限、预订从速、过时不候!
3.遭到禁止或独家内容:
(1)某样东西(物品、信息)遭到禁止后,我们无一例外地更想得到这种信息,并对其给出较被禁止之前更有利的评价。我们对信息限制的反应就跟在其他地方一样——认为受禁的信息更有价值。信息、沟通和知识都适用这条原理。想让信息变得更加宝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弄成稀缺就行了。比如一些聪明的人,在某问题上持有不受欢迎的立场,或观点根本站住脚,他们兴许会做一些刻意安排,让自己的信息遭到禁止,从而博取我们的赞同。
(2)独家信息最能说服别人:就是我们觉得没法从别处获取某条信息,我们就认为它更具有说服力。比如股市里面的小道消息具有极高的说服力,乖乖的让股民顺从。
4.竞争放大器:当稀缺遇上竞争,就会让本来稀缺的东西获取的难度比原来更加难,让我们感觉到拥有它受到了更大地限制,就愈发想要得到它。稀缺+竞争的魔鬼组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放大了原来我们想要获得某事物的欲望。在竞拍现场,就特别容易受这种稀缺+竞争的氛围影响,造成竞价不断升高。
稀缺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并非所有情况下都能够发挥作用。
稀缺能影响到的是本来就有内在需求的,也就是说本来就有需要,通过稀缺原理能够刺激放大需求,让本来摇摆不定的内心被动做出反应。而对于那些个人欲求比较低的人,稀缺原理无法引起他们的关注也必然不能对其产生太大的影响。
而且稀缺原理,并不仅仅是时间、数量就一定是稀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心理前提——逆反心理,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自由也会随之丧失,我们就会叛逆地愈发想要获得某样东西。这里的逆反心理造成了我们情绪的波动,会因为恐惧失去自由而渴望获得某事物,或者会因为害怕本来拥有的东西失去而愈发想要。
下面列举了稀缺原理最为适用的2个条件
一、与本来就短缺相比,从充裕然后变成短缺后,人们对稀缺的反应更加积极。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条件改善后,要是在短期内出现剧烈逆转,最有可能爆发革命。而且最容易起义的,不是那些传统上受压迫的底层人民——这些人已经把穷困潦倒看成社会秩序。相反,那些尝过美好生活的人,更容易走上革命道路。
也可以理解为一样本来有后来没有的东西,会叫人更想要。比如父母们不限制孩子吃甜食,某天心血来潮后却不给孩子吃,这时候小孩会大哭大闹。也验证了一个研究结果,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交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二、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我们不光在物品稀缺时更想要它,而且,碰上有人竞争时还更加想要。比如在买房的时候,销售员会说已经有人看上这套房了,我们就会感觉这套房价值高,更有可能下单购买;或者在恋爱中,男女透露(编造)自己有新的爱慕者,情人本来不咸不淡的态度,听说有对手出现,他们态度立马180°转变。
面对稀缺压力产生的警觉还算容易,但是根据警觉采取行动就难得多了。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对稀缺的典型反应阻碍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别人设计的竞争环境下,我们更是血脉贲张,变得目光短浅。这种内在的冲动一旦冒出,我们理性就会落败。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摆脱掉稀缺对我们的影响?
答案是有的!
不靠对整个形势做深思熟虑的认知分析,而是倾听来自内心的警告信息,把情绪高涨本身当成重要线索。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须谨慎行事。
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短缺影响下产生了高度的情绪波动,我们就应该把这种波动当成暂停的信号。
第二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想要的那件东西。
1、如果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因为拥有它,这件东西能够让我们享受来自社会、经济或心理上的好处。这种情况属于“为了买而买”,就是为了满足内心的安全感,或者希望以此来标识自己(例如大部分人购买奢侈品的心理),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个产品,那么我们应当利用它的稀缺性来判断该为它出多少钱。
2、倘若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为了它的功能(也就是想要驾驶它,吃它,用它,听它),那么我们必须牢记一点:该物品不管是稀缺还是充足,其功能都是一样的。稀缺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当然,评估过后如果产品确实有很高的价值,那就可以考虑为稀缺性付费。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稀缺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难以弄到手,就会变得更好!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稀缺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难以弄到手,就会变得更好!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稀缺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难以弄到手,就会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