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从小处来说,是关系他自已,关系到家庭,从大的方向说,是关系到社会。
前几天,到大学去玩,无意中听四个孩子在讨论说他们舍友××X有抑郁症,休学啦,另一个说他读高中时,班上也有一个同学谈恋爱,那个女生不喜欢他,心情不好休学。
首先,不要轻易给自已定义抑郁症(包括接诊的辅导师不要给求助者定义,我也是儿童因材施教家庭教育的分享共同学习探讨者,不被定义,找到问题的根源,再慢慢转变认知。)。生活本就无常,生活本就两难,遇到高兴喜形于色,遇到烦恼,夜不成眠,而有这些喜怒哀乐的感觉不是证明我们就是万物之灵的人吗?只是在成长,时间之中,见的事多,走的路宽,慢慢看开了,淡化,平和了,世上比我们受苦难的人多的是,这又算得了什么。
一起聊天,常常漫无边际。
“其实,抑郁症就是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谁的认知?自己的认知,当你明白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时,你可能原来的消极看法转念到积极的一面,两面分析,跳出了自我,你会恍然“哦,原来一转念这么美好。”比方,曾经接待一个咨询的大姐,退休后无事可干,整夜整夜睡不着。本来,你常惦记着睡不着这件事就已经在脑袋里形成固化的认知了。“你以前在单位有事忙碌,有价值感,有人群打交道,思想在想着完成每天的事对吧?”“是的,上班好充实。”“人到了退休年纪,比以前的睡眠也少了,人空闲下来,体力如果没消耗,机体是还要活动的,你看那些天天忙个不停的人,一倒下就睡,你试试看,在你体力能支撑的范围内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看是否能睡,先不要轻易吃安眠药,是不是这样?”人生,真正适当的让人动起来(包括正向思想),规律作息,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一般就是该知足了。年轻时作好选择,去努力去闯关,退休啦,多开心的事,该看望老朋友的去聊聊天,该梦想去遥远的他乡时去到他乡,该静静的阅读时好好享受坐在书桌的时光……太多曾经有时间的羁绊,现在一切由自己。人生不就是“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
既然只有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那么认知来自哪里?你走过的路,你做过的事,你看过的书,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人是生活在环境之中,你的命(出生家庭,父母,时代,也就是家庭环境)是天注定,没有选择的,而认知就是在这些环境中被定格的,父母,家庭(人生的儿童期家庭教育父母突破认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所以父母要懂家庭教育),就是你固有的圈,当你有一天清醒的认知到你要超越自己时(此时突破你的舒适区,也叫突破固有的认知),你会思考,我在原地还是跳出,思考会辨别,做决定,势必会做一些改变(从认知到行为)。比方,读书,如果你读得很顺畅,会点头,实际就是在认同类化自己的认知,如果读的书会让你停顿,卡壳,读不懂实际就是在你不同的认知,如果你要弄懂,是不是会再读又读反复读,查各种资料?(这就是在提高你的认知,人要成长,所以学无止境)。认知很难跨越,但如果你要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你必须改变认知“我值得更好,我应该比我昨天进步”。认知不等于事实,慢慢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你一定在某个时间发现自己“哇,我成长好多了。”突破认知,就打开了你的胸怀,你就关注在“从这件事,从这本书,从那个人”我可以学到什么。这就是成长。
一个人一旦跨越了自我的认知,你的心中就会有他人,你的世界,天地就变得很大。命可以决定你,但人生仅只是开始,在长跑的过程中,你可以自已选择路上的风景,人生也只有过程。
认知改变,比方说原来认知是外在造成我的现状,认知改变后会内求,自已才是自已的主人,想法,行动都由自己去决断,心长在自己心上,肢体长在自己身体,谁能左右你?
古话说“一个好的女人旺三代。”难道是物质吗?是家风,是文化,所以我个人强调所有父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成长了,孩子才能站在你的肩膀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做好自己,你才懂得不是保护孩子,而是要推动孩子,成就孩子,让他做自己的主人。
家庭教育,有时,分享个案(一般比较普通,有针对性的只作一对一,有时分享理论。)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