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让人觉得既新颖又残酷,昨日还在流行的热词,如今已变成了非主流,人们赋予语言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日新月异,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更是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世界的诸多规则,而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发达又加快了人们社交礼仪的改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际交往中一些新的潜规则也悄然形成,而似乎更好地适应和掌握这些潜规则的人,在这个时代中存活的几率更大,而且还拥有一些独特的智慧。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潜规则。
1. 敢不打招呼就发语音的都是大爷
发语音这种形式越来越不招人待见了,我曾问过几个人,他们在看到别人发了好几个语音,甚至50多秒60秒大语音之后的反应。有人说我根本不听别人发的语音信息:“您谁啊,跟您熟吗,招呼也不打,就满篇语音”。也有人没有这么潇洒,但看到语音信息后,觉得内心是抵触的、犯怵的。
语音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方便听的,有时候出去吃饭,大家都围坐一起聊天,而此时如果接起语音信息,显得自己很没有礼貌,如果是文字信息,还可以一心二用一下,迅速捕捉到有效信息,进行回复。
语音信息增加时间成本,而且有很强的压迫感。发语音信息的人是方便了,但接收语音信息的人,必须得打开语音信息,从你“嗯..啊…哦”等的语气词和无用的废话中提取有效信息,原本一眼扫过就知道大意的文字信息,语音要花更长时间。
语音信息还不容易查询,有时你想翻看一下聊天记录,看看当时说得某件事情,但通篇语音信息展示的白色方框框,让人无从下手,还得一个个点开听,还没有快进快退功能,真是很浪费时间。
而且最可怕的是语音信息有时会一不小心播成公放,结果就尴尬了。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看了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场景,公司在开会,女主手机微信嘟嘟地响,她本想微信听筒模式悄悄听一下,结果拿到耳边,声音还是公放播了出来,公放音量还没有调小,会议室全部的人都听到了,她妈妈的声音久久回荡在会议室,“你这次过节回来还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回来了啊!”,气氛甚是尴尬。
语音信息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被接收,比如有时有事不方便发文字的时候,如果能给对方说明一下情况,问一句“我现在在开车不太方便发文字,您方便听语音吗?”诸如此类,给对方留下一定准备空间,语音的强势感和压迫感会少很多。
语音有一种情况比文字信息更合适,那就是在文字不能够准确地表达你的语气的时候。
比如有一次有一件事情我和我朋友产生了误会,他用文字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反正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的,现在成这样了,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他发语音的话,其实可以从语气和声音中听出他想表达的其实是,事情变成现在这样他也没什么再可以解释的了,他心里也比较愧疚。而我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很不舒服,他还生气了,这件事情弄成这样也有他的责任。
除此之外,和家人和好朋友之间,语音更能表达我们的亲密。听习惯他们的声音了,还是觉得声音比较亲切呢!
2. “在吗”
这类信息也是被列在社交潜规则黑名单里的。
这种信息的场景有两类。一类是在职场中,工作中大家除了出差基本时时刻刻都连着办公软件,肯定是在的。即使要说“在吗”,后面也应尽快连着要做什么事情,不然对方会有种大难临头的恐惧感。
就比如,有个人毫无征兆地问我“周六有空吗?”,对这种问题我很慌张,心理要做许多推测,很累的!我会想如果我说“有空”,他会不会让我帮他加班?他是要请我吃饭吗,吃饭到不是大事,但我不是很想和他出去唉。而如果我直接就说“没空”又会显得很生硬,这就让这个回答很尴尬。这和“在吗”基本同理,我说“在”,他是不是要告诉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去做,或者我哪项工作出了岔子,而我又不能回复他“不在”
“在吗”的另一种场景是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尤其是和自己暗恋的对象聊天时,很想和对方聊天,但又有点胆小自卑,觉得打扰了对方,显得小心翼翼。不过这种方式不仅没有使对方体谅到你的用心,还会觉得你的搭讪语很low的呀。
和心目中的男神女神聊天,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就是不要让自己显得畏手畏脚,要让他们能够被你的话题吸引,觉得你是一个有意思的、和其他追他们的人不太一样的人。你的话题可以非常尴尬,比如“你觉得如果你的身体换性了,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你每天都加班那么晚,我觉得你就像被困在城堡里的小公主,我会去拯救你的”。不怕尴尬,这总比留不下任何印象的对话要好吧,就怕聊了之后根本没印象没情绪,聊天的重点不在于聊的内容,而在于聊天的氛围和你调动的情绪啦。
3. 哈哈=滚,哈哈哈=很好笑,哈哈哈哈哈=我真的在笑,呵呵=鄙视,呵呵呵=很无聊,哦=SB
微信里面有些词汇是否用叠词对意思也是有影响的,比如以上例举到的,就拿“哈哈”来说,要想表达你真的在笑,“哈哈”已经不够了,曾经的“呵呵”更是鄙视、翻白眼的意思。“哈哈”的意思在有些语境下翻译过来有点“我不知道笑点在哪,但我还是敷衍地笑一下”。
还有“嗯”和“哦”这两个词,如果单独使用,会让人觉得你在敷衍,甚至有些讽刺的意味在里面,尤其是别人说了一堆,你回复了一个字“哦”。而回复“嗯嗯”,“哦哦”,亦或是“嗯嗯嗯”,“哦哦哦”则表示你有认真在听我刚才讲的话,而且也是对我刚才打那么多字流露出了感情上的肯定。
这些含义其实在父母那里可能并不适用,比如我妈常回复我的一个词就是“呵呵”,而每次她回复这个词,我知道她的意思是在笑,但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有些冒冷汗,觉得是不是讲错了。
也许有些规则很令人匪夷所思,但在交流中衍生出来的这些画外音,不能完全无视。
社交语言的这些潜规则,其实也是一种站在别人角度去体会别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
其实社交潜规则还有很多,比如别人给你看照片的时候,不要左右翻看,别人没有清晰明朗的回复你的时候,其实已经表示拒绝了你的请求了,“单身狗”“考研狗”都只能用来自嘲,不能拿去说别人,不回微信之前,不要发朋友圈等等。
科技在发展,语言在变化,90、00后也不断在打破原来的规则,但这些社交潜规则背后的核心却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心里惦记着别人”。
情商高的人愿意去适应和接纳这些变化,理解别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愿意去理解别人语言背后的意义和心情,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是让人舒服的人,是受欢迎的人,也永远是人群中璀璨的明星,而这样的人也更容易成为人生的大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