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前几天在某平台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女儿童年被性侵,一个父亲的跋涉》:
2015年春节前,李家的女儿小冉即将大学毕业,在讨论未来去向的家庭会议上,争执、眼泪和秘密一起爆发出来。小冉说自己童年遭遇过性侵。在此之前,一家人的生活平稳、体面。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有着待遇丰厚的的稳定的工作,女儿懂事、成绩优异。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得知这个事情,父亲崩溃了。他原以为以前女儿性格不稳定是因为叛逆性格造成的。直到女儿说出了真相,他才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女儿的伤痕。后来,经过两年的心理治疗,25岁的小冉才说出了「岳某金」的姓名,父亲这才得知,施害者是自己当年的朋友兼同事。
父亲感到愤怒,也对自己没有保护好女儿感到自责。
「如果拿不到一个结果,那女儿就永远都解不开这个心结,永远要承受这个痛苦。
于是父亲开始陪着女儿讨要说法。几年之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那个犯人绳之以法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在义愤填膺的同时,也为这个父亲的坚持而感动。正是这份伟大有担当的父爱,才让小冉渐渐走出了幼年的心理阴影,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这篇文章也再次的提醒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时时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伤害我们孩子的多半是熟人。
因为是熟人,所以才能知道孩子的生活习惯,使得孩子的内心防线更低。甚至说他可以诱导孩子,使其在不经意不知道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猥亵。
成人之间有时候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即使是有一方做错了,也不会撕破脸皮,亲亲相隐。
几年前,我的一位同龄好友丽曾经向我讲述过她自己幼年的遭遇。
丽家里有三姐妹和一个哥哥。哥哥整整大他一轮。
丽出生在乡下。小时候的她因为在家里年龄最小,长得又可爱,颇受父母宠爱。
那时候家里穷,家里只有三间正屋。父母住东屋,丽和两个姐姐住西屋,哥哥只能住在院子里另搭的一间小屋里,那间小屋和厨房相连。
丽上二年级某一天晚上,因为天冷,父母和姐姐们都早睡了。丽在堂屋,做作业。哥哥突然从门外走进来,坐在那里,看丽写字。过了一会儿,哥哥摸了摸丽的脸,然后给她一颗糖,并把丽抱在自己的腿上。丽开心地继续写着作业,可这时哥哥就把手伸到他的棉裤里,并用手一直在抚摸她小便的地方。
丽当时吓得要死,赶紧抬头看着哥哥。可是哥哥却对着丽微笑,还用脸蹭了蹭丽的脸,让丽不要讲话,好好写作业。
这个时候的丽吓得动也不敢动,任由哥哥的手在那里肆无忌惮地在自己的两腿间摸来摸去。丽不明白,哥哥到底在干什么。
第二天,丽的小便处有点疼,她便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可母亲只是皱了皱眉,说小孩子不要乱讲话,哥哥对你好,才会让你坐到他腿上的。并叮嘱丽不要对姐姐和父亲讲这件事。
从那以后,幼小的丽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对哥哥充满了恐惧。他有些害怕单独和哥哥呆在一起,而且晚上也不敢一个人在堂屋写作业了。
有时,大半天看到哥哥一个人在家里,丽会找理由出去躲着,直到爸爸妈妈或者姐姐们回来,她才敢回家。
后来,哥哥结婚另过,丽的心里很是开心。
丽长大结婚生子,尽管老公对她宠爱有加,儿子也好学孝顺。可童年时代那个阴影一直隐藏在丽心里的某一个角落,任凭她怎么努力,也总是挥之不去。
她的心里对哥哥充满了怨恨!且这种怨恨多少年都没有消失过。
前几年父母相继离世以后,她和两个姐姐走动得非常频繁,但对哥哥她却很冷漠:不仅很少到哥哥家里,而且有时哥哥主动给他打电话,丽也不会接,只是把手机递给老公,让老公跟哥哥聊,而她自己则一言不发。
对此,两个姐姐对丽颇有微词:俗话说,长兄为父,现在父母不在了,你对哥哥为什么这么冷漠?丽说不为什么,反正就是不想理哥哥。
丽跟我说,她这一生都不想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幼时的心理阴影,让自己这一辈子都无法言出也无法释怀。甚至曾经有几年,丽还怨恨过自己的母亲,当时没有给她正确的引导,而只是简单地把这件事情摁了下去。
不过,丽后来原谅了母亲,因为母亲毕竟是位目不识丁的普通农家妇女,她应该不会懂得这件事情给丽以后的人生会造成影响。毕竟这是家丑。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发生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周围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熟人也可能会利用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形象隐藏自己的犯罪行为。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不怎么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除非是证据足够。
所以孩子在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教会自己的孩子了解身体隐私的概念,让他们懂得适当触摸和不当触摸之间的界限。
尽量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无论工作有多忙,我们也一定要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教会他的们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最基本的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异性交往礼仪。
在陪伴孩子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倾诉,让孩子养成无论感觉到困惑或恐惧都愿意和家长倾诉的习惯。
备注:齐2021年度写作读书成长营第246篇/字数1918/累记字数36135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