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看这本书是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没看完,从北京回来的火车上依旧在看这本书。
高铁上,我旁边坐了一个大四的同学,今年考北大光华金融专业没有考上,打算明年考人大。他看见我看这本书,笑着对我说,“你不经常看看书吧?因为经常看书的人都不读这种书,直接看书就行了”。一下子被看穿了,不禁老脸一红。
火车上,遇到一个法学研究生和一个法学本科生,那位研究生看见这本书说,“我大二的时候读过这本书,读完觉得,有读这本书的时间,还不如多读两本好书”。好吧,我承认对于读书多的人来说,这本书相当没用。
虽然这本书的评价一般般,但是读完一本书写个读后感还是有必要的。而且对于不经常读书的人,或者读书技巧不够的人来说,里边的方法比较系统,读一读还是有提高,经常读书的人也可以对照一下别人读书的方式和自己读书的方式,所谓取长补短嘛。
书里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层层递进,每个层次包含前面的层次。
基础阅读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识字,书里用到的字你都认得。基本初中毕业我们的中文就能达到这个水平了。英文的话,大概得大学毕业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其他语言就不好说了。
检视阅读用的是类似于做语文或者英语阅读题目时的阅读方法: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提炼全文的中心思想。只是说,当你面对的是篇幅更长的书而不是仅仅一两页的阅读材料时,需要更有技巧性。
首先,咀嚼咀嚼书名,看看目录、读读序言、翻翻每一章节下的小标题。把书东翻西看,偶尔读上一小段,这样能够起对书的整体印象。
然后,略读整本书,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全书通读下来,对书里内容就有一定了解了。
(其实吧,我觉得这一步相当不适合小说啊,先大略地读一遍,就相当于给自己剧透了,估计这么翻完一遍就不会有再读一遍的欲望了)
分析阅读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工作有:给书分个类,指出它是虚构性的还是论说性的;然后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说了什么,我觉得这一点本身就很考验阅读者的功力;接下来给全书拟一个大纲,每个章节都要包括,但是可以不按照作者划分的章节来拟大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逻辑来也完全没问题,对于重要的章节,给这一部分也拟出一个大纲来;最后,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才算你真正知道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分析阅读第二个阶段,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其实吧,这本书这部分的内容我觉得和《学会提问》重合相当大,而且《学会提问》讲得更好些。
这一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包括:
1)找出书里的关键字,诠释它,与作者达成共识。就是说,你要知道说起这些关键字时,作者究竟在说什么。举个《学会提问》里的例子,一个美国人提到“人*权”,他可能说的是集会自由、言论自由、反对歧视,但是一个非洲人提到“人*权”的时候,他可能在说生存权、受教育权,所以任何场合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都应该先明白作者具体想说的是什么。
2)找出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这个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在初中和高中语文、英语课上已经练习过很多次了。
3)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就是说,不光要明白作者的主旨,还要知道他为什么提出或赞成这样的观点,了解他的推导过程。
4)确定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为什么没有解决。或者说,针对作者想讨论的问题,说清楚明白了哪一些,还有哪些留待以后继续讨论。当然,一本书也完全可能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好。
当我们完全明白作者说了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评价这本书。
在正式开始评价一本书之前,有三个规则应该遵守:在读懂整本书之前,不对它做出任何评论;不要争强好胜,不必非要在言语上战胜那本书;尊重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作出任何评价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就是说不要根据自己的好恶随便地评价一本书,而应该有理有据地去评价。
读完一本书,如果你想批评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作者知识不足;作者知识错误;作者不合逻辑;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这让我想起了当初学写驳论文)
如果你不能指出作者在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你就应该赞同作者的观点。如果你不能指出以上的问题,又非要说这本书不好,那就是在凭借个人的偏好来评价一本书。这样的表态本质相当于说自己今天中午想吃黄焖鸡,只关乎个人爱好而没有更多的说服力。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第四个层次,就是把许多本主题相同的书放一块儿读。把范围放宽的话,就是把许多有相同主题的材料放一块儿看。
主题阅读有五个步骤。在此之前有一个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列一份书单出来,书单上是与主题有关的书。这个工作可以在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书目索引的帮助下完成。
之后,阅读所有被认定和主题相关的书,找出其中最相关的章节。这一部分要用到检视阅读的技巧,以及这么把书读过一遍之后,你可能会发现有的书实际上和你的主题并不相关,因此可以把这部分书从书单上删去。
你需要自己建立一套中立的词汇,因为不同的书作者可能会用不同的用语来讨论这个主题,为了让他们的观点更能比较,应该你自己创立一套中立的词汇,把他们的书说翻译为这套中立的词汇体系。
接下来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系列问题。书单里的大部分作者应该都对这一系列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将不同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意见整理在各个议题的旁边。
最后,分析这些讨论。
理想情况下,在阐释和分析一个作者的观点的时候,你得保持客观中立。
除了这四个阅读的层次,书里还有一个观点我很欣赏:
读完一本书后应该问自己四个问题:
1)这本书说了什么;
2)它是怎么说的;
3)它说的对不对,全部对还是全不对还是一部分对;
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前三个都很好理解,最后一个是说,当你读的书有一个倡议,你又觉得挺对的,那你就应该去采取行动。
我觉得这四个问题挺好的,对于大多数阅读,搞懂这四个问题一本书就读得差不多了。
此外,这本书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给出了更具体的阅读建议,书的类型包括实用型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书、数学书、哲学书、社会科学。
但是其中一些类型的书我觉得作者的阅读指导写得很力不从心,所以就不挨个挨个说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本书对于阅读小白和一般水平的阅读者来说,能帮上些忙,但是对于老练的阅读者来说,用处并不大。闲着看看也行,不费脑。
网友评论